![]()
“妈,你干嘛用手搓那么久,手套都放旁边不用?”午后厨房,60岁的李阿姨正埋头刷碗,水龙头哗啦啦地流着,不远处,堆了一池子的油碗。
她习惯性地舀出一大把洗洁精兑上热水,动作麻利,却没意识到右手指头表面的皮肤,已经发红甚至微微脱皮。
李阿姨笑着说:“怕啥,干净就行!”但女儿皱着眉头,悄悄上网搜索“手洗碗致癌”时,一串醒目的科普文章和数据跳了出来。谁会想到,一顿家常便饭后的洗碗小事,竟然藏着为健康埋雷的风险?
![]()
越来越多人得癌症,到底和日常洗碗有多大关系?是不是小题大做?很多人以为只是“手粗糙”或“手洗干净就好”,其实其中几个常见坏习惯,可能正在每日悄悄损伤身体,长期积累,甚至和癌症风险挂钩。
“洗碗习惯不好,是癌症的隐形推手。”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张晖曾总结,多数人忽视餐具清洁的后隐患,以为洗干净就是一切。
近年来随着城市肿瘤登记年报出炉,数据显示:消化道肿瘤(如胃癌、食管癌、肝癌)发病率持续高企,其中厨房致癌因素占到家庭总风险的40%。
![]()
国内多项研究发现,生活习惯中的“小细节”比如洗碗方式,确实与人体接触致癌物水平相关。
化学残留致癌
2022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一项实验检测了市售6种主流洗洁精,发现有超过38%样品在常用剂量下难以完全清洗干净,部分残留甚至能被指甲刮取。
洗洁精中的烷基苯磺酸钠、苯酚类、荧光剂,如果反复摄入,会刺激消化道粘膜,甚至诱导细胞癌变。世界卫生组织IARC(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部分烷基苯类物质列为2B类潜在致癌物,长期摄入风险增高。
![]()
反复高温烫洗加剧皮肤屏障破坏。
临床数据显示,中老年人群因为皮肤脂质层本就较薄,遇高温+洗涤剂+摩擦,“三重打击”容易导致手部微创口、慢性皮炎反复不愈,长期可为多种微生物感染打开缺口,有研究表明,慢性炎症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
水龙头喷溅气溶胶。
中国环境健康研究会在2021年曾进行厨房卫生调查,发现84%的都市厨房合用洗碗池,病菌、霉菌甚至重金属通过水花气溶胶传播,有条件附着在碗筷表面。如未充分冲洗净、消毒,尤其对于胃癌高危人群、老人小孩,潜在风险更大。
![]()
坚持错误的洗碗方式,一个月后,身体可能出现哪些变化?
长期洗碗的常见错误习惯,看似无害,实则有三大健康隐忧,建议高度警惕:
过量使用洗洁精却冲洗不净
很多家庭图省事,一勺洗洁精搅一池碗,却只随手一冲了事。专家组实验发现,普通流动水冲洗餐具至“无泡沫”仍可能残留高达9-15mg/L的洗涤剂活性成分,长期摄入,会刺激消化道表皮,诱导慢性胃炎甚至癌变风险提升8.4%。
手洗热水烫手、不戴手套导致皮损
手部长期接触高温+洗涤剂,皮肤角质层水解加剧。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皮肤科数据表明:中老年“家庭主妇手”发生率较普通人群高出46%,手背粗糙、开裂,慢性刺激下易诱发炎症反应,为病变埋伏笔。
边洗边拖沫、腌制餐具是“伪洁净”
碗筷有油先“浸泡”一小时再洗,本意是省力。但高温季节,水池中的细菌繁殖速度可达常温的2-3倍,反而增加病原微生物污染风险,社会调查显示:“泡碗”习惯家庭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检出率高出普通人群22%。
![]()
减少致癌物残留,要养成科学洗碗“三部曲”:
“量少勤洗”,绝不超标用洗洁精
饭后立即处理碗筷,油重时先用热水、抹布或专用刮刀去污脂,洗洁精用量按说明添加(约硬币大小为宜),每次清洗完成必须用流动水反复冲洗30秒以上,保证无泡沫、无异味。
![]()
全程佩戴乳胶或PVC手套,避免烫伤及皮损
选购正规食品级洗涤手套,既能隔绝高温烫伤,也防止皮肤“泡皱”起裂。洗后皮肤可用甘油等护肤品适当保湿,修护表皮屏障,远离“主妇手”,降低炎症风险。
定期消毒碗筷、厨房水槽,加强喷溅管理
每周1次可用70%酒精/漂白粉溶液擦拭水槽、龙头,餐具每周热水浸泡消毒。卫生习惯好可协助家人避免“气溶胶交叉感染”,高危人群更需警惕。厨房保持干燥通风,碗筷用洗碗布或沥水篮分开放置。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