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编辑部的蜂蜜熊妈妈,家有一女一男两个混血宝贝,跨文化知识型养育的实践者。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同样的感觉:很爱孩子,甚至在孩子出生的前几年,已经为娃付出所有。
我们家是姐弟组合,在弟弟两岁之前,我们家每日的气氛其乐融融。
![]()
然而随着弟弟terrible two和horrible three的来临,我和队友努力营造的温馨快乐,总会被这个“不听话”的孩子打破。
明明已经学了那么多现代的育儿知识,我们关心孩子的情绪,尝试共情和接纳。可是在日常细节中,总有事情处理不好,偏离初衷,无力感和焦虑由此堆积。
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李岩老师《天天游戏力》的课程:相见恨晚!
![]()
与其说是课程,它更像是一位——
与我一起吐槽的父母,懂我的每一个痛点;
给我支招的经验丰富的智者,招招简单可行;
不时帮我温习育儿理论的老师,拆解每招背后的逻辑。
回头看来,我非常感恩与《天天游戏力》的相遇,它让我的小家找回了轻松和活力,也让我们的亲子关系变得更有趣和更亲密。
![]()
这些场景,你熟悉吗?
Action 1
美好的清晨出门赶校车,一切准备就绪。
四岁的儿子突然宣布:“我不喜欢这件衣服,我今天的ootd要是奥特曼T恤!”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我的耐心一点一点耗尽。天知道昨晚明明是一起选好衣服的,鬼知道等下能不能赶上校车。
![]()
Action 2
放学回家,儿子开心地要去超市买东西,说好了一路自己走。
然而,去程的蜘蛛侠,回程变身赖皮鬼:只要抱不要走,哭哭咧咧连喊累。
慈母提着两大袋东西,难道要手脚并用把你和两个袋子一起驮载回家?
![]()
Action 3
晚饭时分,精心准备的营养餐食,儿子却把饭桌当“战场“,身体扭成”麻花“不说,还挑肥拣瘦,一顿饭吃得狼藉又漫长。
![]()
Action 4
儿子到了凡事都要自己做的年龄。
可是他的“最近发展区”决定了有些事情就是做不好。手工剪刀用不好,拍球拍不连……
尝试一遍、尝试两遍、第三遍必发脾气!
面对委屈的小火山,劝进劝退都不是,美好的尝试总以“悲剧”结束。
![]()
Action 5
更别说熊孩子愿望受阻时……
不论是在外开玩具车还是多看一集动画,一旦被拒,他瞬间化身“天塌下来的伤心鬼”,各种别扭,叫你想喊他一声“爸爸“。
![]()
我们共情,我们耐心,默念“亲生的,亲生的”,再试图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可这一切,都好似对牛弹琴。他依然故我,在我们的底线边缘疯狂试探。
最终,还是发火了。
这还不是最糟的,等风平浪静时,我们复盘:怎么又发火了?这份独一无二的爱,落实到那么多小事上怎么就变成了“拉锯战”?
反思 -> 疑问 ->答案![]()
当我听了几段李岩老师《天天游戏力》的课程,我突然意识到:
针对以上提到场景,我曾经的方法往往在“问题层”打转——即急于达到目的,忙于纠正行为。
一着急,就忘记了驱动孩子行为的核心——他们的内心世界与情感需求。
行为是冰山一角,水面之下,是孩子渴望自主、需要连接、却无法妥善表达的庞大情绪。
我们只盯着角去掰扯,自然徒劳无功。
![]()
灵魂的拷问
到底要如何破这个局?
到底如何将我们的爱“翻译”成孩子愿意倾听、乐于接受的语言?
在冲突时刻,有什么联结工具能帮助我们和孩子迅速重建信任?
在冲突真的发生过后,要如何善后而不影响亲子关系?
我们还肩负着更大的责任,引导孩子的社交、教他们如何面对困难、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等等。如果平日孩子都不愿“听话”,我们又如何将这些社会生存技能传授给他们?
别急,有答案。
首先我要宣布:“游戏力”,它递给了我一把将育儿理论“驯服”进生活细节的金钥匙!
![]()
在《天天游戏力》育儿课中,你真的会找到针对以上灵魂拷问的答案。
你一定会纳闷,什么是游戏力?
游戏力是一种通过游戏和笑声与孩子建立深层联结,从而激发自信、推动合作的养育方式。
![]()
游戏力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游戏是儿童的语言。
父母要想真正理解孩子,就必须学会“说”孩子的语言,即加入他们的游戏世界。
《天天游戏力》的104节课中,李岩老师带着他丰富的经验,指导我们如何以“游戏”作为核心沟通方式和养育工具。
它涉及常常困扰家长们的
七大话题
不听话、发脾气、立规矩、好习惯、“我害怕”、分离焦虑、社交力。层层递进,话题从浅入深。
![]()
通过课程你将收获:
面对养育困境,到底“怎么办”
怎样解读行为孩子恼人行为背后的情绪,疗愈内心
怎么用“亲密 + 联结 + 笑声”代替“无奈 + 惩罚 + 哭喊”
游戏力课程 限时优惠11.20~11.27 仅需 159 元️ 扫码获取 ️
带你认识“不听话”的孩子![]()
李岩老师在《天天游戏力》一开始的几节课中,就给我吃了一剂安抚丸。他给我们剖析了“不听话”的孩子以及其成长意义。
你Get重点了吗?“不听话”是有成长意义的。
![]()
首先,“不听话”是孩子的天性!所以,不要焦虑,大多孩子都和你我家孩子一样,和李岩老师家孩子一样。
其次,所有的本能都有意义。而听话和不听话实质是“妥协”与“不妥协”。
其中“不妥协”是日后孩子在于交往中所需的基础能力,即:不被他人控制。
而这个能力需要后天的“练习”来增强,从而有力量面对今后更复杂的人际交往。
孩子很聪明,他们练习的对象就是与之最亲近的、最有安全感的人—— 爸爸妈妈!
最后,总结一下,“不听话”是本能驱动下的练习,以摆脱他人控制,获取掌控感。
这样听来,是不是孩子的“不听话”没有那么让人厌烦了,甚至是必须的、有点可爱的、需要帮助的。
![]()
“不听话”的孩子遇见游戏育儿![]()
“不听话”有它的底层逻辑,而身为家长,我们又希望在笑声和谐中育儿。
其实,听了《天天游戏力》的课后,我发现当“不听话”的孩子遇见游戏育儿时,一个个日常生活中的“小危机”都有了转机。
![]()
《天天游戏力》是一百多条精炼的音频组成的一个游戏育儿百宝箱:
01简练但精准
104节音频课程听起来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但是:每节课实际只有短暂的10分钟左右。
在这十分钟里,李岩老师针对一个很具体的场景,给出多个即刻落地的“游戏方案”,并用你能听懂的方式解释背后逻辑以及理论依据。
我的感受是:学习起来0压力,连续听好几节课完全没问题。
![]()
02面面俱到地走心
刚开始听《天天游戏力》,我觉得它就是那个能和我一起“吐槽”的人。
头十几节课听下来,就像是在讲我的一天。
它懂每个家庭日常生活中,一个个具体的痛点和不知所措(起床,穿衣,上学,吃饭,睡前准备等等)。
我也很喜欢听李岩老师反思对待家中哥哥们的传统方式,和对待妹妹的游戏方式。反面教材和正面教材一并都有了。
另外《天天游戏力》针对育儿中的棘手的专题也有解答:屏幕时间、小朋友之间的冲突、立规矩、畏难情绪、害怕。

听处理小朋友冲突相关的几节课时,恰好是个周末。
![]()
我带着姐姐去闺蜜家,闺蜜有个和姐姐差不多年龄女儿。两个姑娘基本是不见想得要命,一见就有矛盾,一有矛盾就宣布要“一刀两断”。
我和闺蜜一直的态度是:你俩都不小了,具体发生了什么我们也不知道,所以你们自己处理。
那天也不例外,我和闺蜜刚点好外卖咖啡准备安静享用,姐姐从房间冲出来,气呼呼地说:妈妈,我要回家!
![]()
受《天天游戏力》的启发,我当下就打算试一试李岩老师的“游戏法——传话筒”。

这方法背后的逻辑是——
好好商量,一起玩,都是孩子们懂的社交规则。但是小朋友争吵情绪激动时,需要大人帮助来缓和冲突,让孩子冷静下来。
直接的提醒,效果并不好,要用适合孩子的方式,即:游戏。

具体做法——
我提议充当两个小姑娘之间的传话筒。
她两每人说一句话,但是要由我这个传话筒传达给对方。
![]()
孩子们情绪上来的时候,每句话就像一颗子弹,而我就是那个挡板:一方面,帮助孩子更好听清楚对方的言语;另一方面,帮孩子理清逻辑,表达他们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
几个来回后,首先两个孩子都冷静下来了。再几个来回后,主要矛盾和每个人的诉求清晰了。
最后几个来回,两个人达成了一致。再最后,我这个传话筒用了个搞笑的方式谢幕,两个孩子都笑了。
笑声能让我们主动原谅他人,不需要任何理由。
![]()
03拿来即用的游戏银行
《天天游戏力》绝对是一个游戏银行。
这个银行里聚集了李岩老师养育三个孩子的日常积累,以及他的工作坊里许多其他爸爸妈妈的实践智慧。
![]()
针对一个问题,我在《天天游戏力》中能找到好几个对应的“游戏策略”,拿来就能用。
李岩老师针对孩子吃饭不配合的问题给到的“动物送饭”的小游戏,在我们家弟弟的身上真的是屡试不爽。
课程设计上,每节课都以一个具体问题命名。所以如果你有一个着急的case或是想要重温一个主题,非常容易找到对应的内容。
![]()
还有非常珍贵的一点:李岩老师会提及当孩子要求游戏变化时怎么做。
说白了,就是:
你把游戏往一个方向引,可是熊孩子却往另一个方向去时,怎么办?
游戏是进行了,可是最终目的还未达到时,怎么办?
以上非常符合现实中真正会发生的情况,《天天游戏力》在这点上很接地气儿。
《天天游戏力》甚至清楚地知道,没有哪个家长能永远保持冷静,和孩子有冲突是必定会发生。
于此,它也给我们准备了“游戏”工具:
在冲突时刻,作为联结工具帮助我们和孩子迅速重建信任。
在冲突真的发生过后,作为润滑剂善后而不影响亲子关系。
![]()
04理论降维
我上过其它育儿课程,也自学过经典的育儿理论和现代的育儿理论。
在听《天天游戏力》的过程中,它会帮我回顾那些育儿理论,并且把它们“降维”应用到日常的家庭生活中,让我能成为孩子身边的“游戏伙伴”。
从脑科学到儿童发展心理学,每个实战经验都是理论的落地。
![]()
李岩老师会提醒我,游戏的根本目的是:孩子获得自主感&加强和孩子的亲密感。
李岩老师会反复强调:孩子天生不说“大人话”。要学习孩子的思维模式,大脑运行逻辑,才能与孩子联结。
![]()
学到最后,我发现,其实“游戏育儿”不是创造了一个新理论,而是做了一个卓越的“翻译”和“整合”工作:
将深奥的心理学理论“翻译”成了父母能听懂的语言和能立即使用的工具;
提供了一个以“游戏”为核心的框架,将依恋、情绪管理、社会学习、脑科学等不同领域的知识有机地串联起来。
《天天游戏力》递给了我一把
能把那么多育儿理论
“驯服”进生活细节的金钥匙!
![]()
05游戏育儿逻辑闭环
学习《天天游戏力》一段时间后,我发现针对每一个问题,它有自己的游戏育儿逻辑闭环的模式
孩子“不听话”的行为出现
⬇️
父母将其解读为“需求信号”
⬇️
父母使用“游戏”作为回应工具
⬇️
游戏激活了孩子的“快乐-联结”神经回路
安抚了“情绪脑”
⬇️
孩子在“象征性游戏”中释放了情绪
体验了力量、重建了自信
⬇️
亲子在笑声中“重建联结”
为“情感账户”充值
⬇️
孩子的内在需求得到满足
“爱之杯”被蓄满
⬇️
“问题行为”因失去存在意义
而自然消解
⬇️
孩子内心充满力量
更愿意合作与探索
李岩老师利用这样的模式,把一个个场景分析得透彻,提供针对不同变数的应变方法,让“游戏力”切实能落地。
![]()
希望你也成为
游戏育儿的受益者
![]()
我曾经花了几千字篇幅,描写儿子从两岁到三岁在餐桌上和我们的“回合战”。
那时真的很难做到在欢欢乐乐的用餐氛围中,顿顿饭母慈子孝。有时候,儿子是开心了,我们大人却精力殆尽。
遇见了《天天游戏力》后,我学会了“翻译”了儿子不吃饭背后的真实诉求,用“游戏”回应他,蓄满了他的“爱之杯”。
当然,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我也能愉悦地享受了我的餐食和一段美好的亲子时光。
![]()
吃饭问题只是《天天游戏力》帮我解决的诸多日常养育问题之一,它一次次助我将家里的“战场”变成充满笑声的游乐场。
回首这段旅程,《天天游戏力》带给我的,远不止解决“不听话”的妙招。
它是一把万能钥匙
解锁了亲子间的深层联结。
它让我学会用孩子的语言
去读懂他们行为背后的密码,
把我的爱,精准地投递到他们心里。
它告诉我赢得一个孩子
永远比赢了孩子更重要。
![]()
现在,我把这把钥匙也交到你手上。
希望你也成为游戏育儿的受益者。用游戏化解冲突,用笑声驱散阴霾。不仅解决当下的难题,更为孩子,也为我们自己,储存足以照亮一生的温暖记忆。
![]()

游戏力课程 限时优惠11.20~11.27 仅需 159 元️ 扫码获取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