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网文旅频道
【环球网文旅报道】11月20日,随着最后一方混凝土的浇筑完成,国家植物种质资源库项目主体结构全面封顶,这标志着该项目建设取得了阶段性重大进展,为后续的机电安装、装饰装修及设备调试等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国家植物种质资源库作为国家植物园的核心功能性设施,项目主体为“钢筋混凝土框架+钢屋面”结构,建筑风格力求与园内自然风貌相融合,打造和谐低碳、开放共享的绿色建筑。此次主体结构的全面封顶,不仅是工程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意味着距离这座集植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研究、展示和利用于一体的国家级综合性资源库投入使用更近了一步。项目建成后,将显著提升我国植物种质资源的保存能力和研究水平,对保护生物多样性、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推动相关学科领域的科技创新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
国家植物园管委会主任、正高级工程师贺然介绍,国家植物种质资源库位于国家植物园(北园)西侧,总占地面积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遵循“广泛收集、科学保存、深入研究、永续利用”的方针,建成后的种质资源库将收集来自世界范围内的植物种质资源7万种以上约200万份,是我国容量最大的植物种质资源库,可实现中国珍稀濒危植物全覆盖。保藏植物资源类型包括植物种子、试管苗、DNA、植物活植株、花粉和孢子、植物组织、器官、植物微生物等。建设自动化库、手动库、超低温保存库,种质数据信息管理区、珍稀濒危植物示范区、科学研究区、游客展览展陈区等区域,集收集储藏、研究利用、科普展示、国际交流等功能于一体。
![]()
建成后的国家植物种质资源库,致力于对植物多样性进行深入研究,包括系统分类、生态学、遗传学和种群动态,以提供科学依据,确保濒危物种得到有效保护。推动跨领域合作,促进植物学、生态学和遗传学研究的发展,通过合作项目和数据共享推动知识交流。支持可持续植物资源利用,提供植物药用、食用和生态修复等利用方式的信息,促进生态经济和绿色科技的发展。这些功能不仅满足了当今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需求,还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支持,确保国家植物种质资源库在生态系统保护和科研领域持续发挥关键作用。同时,项目内设有多功能展厅与报告厅,未来将作为科普教育基地向公众开放,普及种子资源保护知识,提高全社会的生态保护意识。
目前国家植物园已收集种质资源近万份,涉及163个科、736个属、1783个种/变种,其中包括珍稀濒危物种大花杓兰、山西杓兰、红景天、紫椴等50余种。收集到的种质资源已经在预备库中进行规范化管理,计划2026年运营时,第一批种子入库保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