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在万米高空上的一点点空间碎片,居然引起了飞机与之相撞的战斗。擦过神舟二十号的舷窗,留下了一道很小的裂痕,很静,但是当场就断绝了航天员随时返航的后路。空间站里马上出现了一架应急备份飞船,天空中的人们需要一条随时可以打开的生命通道,地面的团队要尽快补上空缺。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到底由谁来顶、怎样来顶?
神舟二十二号临危受命,改装上阵,以“无人货运版载人飞船”的新身份出场:还是那条船,但是把座椅、载人生命保障等为“人”准备的设备全部去掉,腾出大空间,以货运为主,补位为先。发一备一就是冷冰冰的规定,落实到实际当中就是热乎乎的保证:轨道上有人,就必须有退路。
![]()
神舟二十号飞船的舷窗上出现了一条裂痕。虽然很小,但是也使得其紧急返航的安全性没有了保障,应急资格也随之被暂停了。没有做备份,风险加大,人还在轨道上,保障不能断。神舟二十二号被点名之后就马上进入了实战发射序列。
这次不仅“无人”特别,还要一口气承担和验证137项关键技术,含金量很足。外界最关心的两个问题:一是厘米级自主交会对接,用升级版激光雷达系统,精度做到厘米级,航天员不出手也能稳稳贴上空间站端口;二是探索“无人上行、载人下行”的能力——上行可以无人带货,下行可以带人回家,空间站运行因此更加灵活。
![]()
卸下下载人设备之后,舱内的空间就派上了用场。这次它带着将近600斤的物资起飞:吃的东西、用的东西、维修件、实验耗材、出舱装备等等一应俱全。最重要的是飞船停靠之后,部分设备可以变成太空救生舱的应急配置,可以供氧、可以通讯,给在轨航天员系上一道道安全绳。
神舟二十二号目前所承担的第一项任务就是安全补位。由于神舟二十号舷窗有细纹,所以暂停了应急返航,安全链路出现了缺口,这根接力棒必须接住。补位成功之后,轨道上的人才能心里不慌、手上不乱。
![]()
该船不是临时组装而成的。去年11月就完成了测试并一直保持热备状态。一声令下,8.5天之内就可以具备快速发射的能力。发射窗口专家认为最晚在11月底或者12月初,最终的节奏会按照整个任务的总体安排来定。节奏感不是敲击键盘拍出来的,而是由舱段、箭体、测控、气象等环节一一对应、相互配合出来的——快,但是有条不紊。
从“能上去”到“长期在、长期稳”。这次“无人货运版载人飞船”只剩下最后一块拼图了。它是第六艘采用无人方式发射的神舟(之前的一、二、三、四、八),虽然序列上跳跃了,但实际上按照各个阶段的任务窗口和技术路线来排兵布阵。现在“无人上行”货运方式被打开,空间站运营手段更加立体、经济。不要小看模式的改变,它背后其实是流程的重新设计,供应链、测试链、测控链的整体提升。
![]()
人们最关心的就是“在天上安全吗、什么时候能回来”。从一个细节可以看出态度:停靠之后可以转用救生舱的设备,可以供氧、可以通讯,说明在最坏的情况下手边有“备胎”。救人的事情,要做好多一手的准备。
卸下载人设备成本下降、带货能力提高;安全补位完成;关键技术批量验证,以后的任务都能用上。一举两得,值了。而且快速应急不是空话,要把发射、测控、交会对接、在轨运行等环节串起来形成闭环,任何一个环节慢半拍都不行,现在我们能把节奏压缩到“天”级别,在关键点上最亮。
![]()
厘米级自主对接把人所承受的压力提前到了系统层面,风险控制也更早地出现在了前端;“无人上行、载人下行”使得轨道补给和返航更为灵活,太空物流也渐渐成为一个成熟的网络。可以预见的未来,就是一条稳定的运输线:上货送货、下货接人,节奏稳定、效率提高。空间站的运行就像远洋平台一样,不需要进行什么烟花秀,只需要每天正常地工作就可以了。
地面层面的“热备、快反、精准对接”,对应的就是无数个夜晚里一遍遍地核对参数,把流程磨得近乎本能。补位属于非常态触发,而货运则是常态需求,两者被捆绑在一起,意味着平时可以充当“勤务员”,在特殊时期则能成为“救火队”。一船多能,运营弹性更好;节奏和频率还要服从于整体任务。
![]()
神舟二十二号的意义在于冷静地卸下应该卸下的,装上应该装上的,验证应该验证的,救援应该救援的。每个动作都是为了同一个目的,让在轨的人工作顺利,回家后能坐得稳稳的。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