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绿色消费理念普及,旧衣回收行业快速升温,但“预估高价引流、实际低价结算”“质检标准模糊”等问题频发。据报道,消费者杜女士通过微信小程序“绿衣侠旧衣按件回收”寄送18件Zara、Puma等品牌旧衣,平台预估回收价44.5—200元,可最终结算仅0.7元。多家社交平台搜索发现,类似“估价与结算价悬殊”的吐槽不在少数。
平台精心设计的“估价游戏”,涉嫌利用信息不对称实施的价格欺诈。例如,平台以“品牌衣物每件可卖数十元”之类宣传吸引用户寄送,实际却以“外观脏破烂”等模糊标准将衣物判定为不合格。这种“先捧后杀”的套路,涉嫌违背商业诚信,构成对消费者权益的侵害。当客服一面承认“预估价格不准”,一面又声称“符合的话悬殊不会太大”时,其自相矛盾的说辞恰恰暴露出主观定价的随意性。此外,当消费者发现维权成本远高于回收收益时,平台便利用“48小时默认处理”的规则,将本应退回的衣物转化为环保处理费用,变相完成“零成本”收割。
模糊的质检标准已成为行业乱象的遮羞布。旧衣回收本应有明确的分类标准,如材质、品牌、成色等客观指标,但多数平台仅以“是否脏破烂”等主观描述作为判定依据。这种模糊性为平台提供了操作空间——当回收衣物数量激增时,平台可通过压低合格率控制成本;当消费者质疑时,又能以“环保处理”为名逃避责任。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平台注册地无实际经营迹象,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后仍继续运营,暴露出行业准入门槛的缺失。当“环保”沦为牟利工具,旧衣回收便背离了环保初心。
消费者维权困境折射出监管的滞后。从黑猫投诉平台的案例来看,消费者面临“举证难、成本高、周期长”三重障碍。平台通过小程序、支付渠道等线上入口分散运营,消费者难以追溯主体;质检标准的不透明性,又让消费者在纠纷中处于举证劣势;而“48小时申请退回”的规则,则变相将维权成本转嫁给消费者。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平台在收到投诉后,通过“客服响应迟缓”“售后无人处理”等方式拖延时间,最终以“超时环保处理”彻底切断维权路径。这种“投诉-拖延-消失”的闭环,暴露出当前监管对新兴业态的应对乏力。
破局之道在于建立“透明化”的行业标准。旧衣回收的乱象,表面是技术问题,本质是信任危机。要根治“套路回收”,需从三方面入手:其一,制定全国统一的旧衣分类与质检标准,明确材质、品牌、成色等量化指标,要求平台公示检测流程;其二,建立回收企业资质审核与动态退出机制,对注册地异常、投诉率高的平台实施强制清退;其三,完善消费者维权通道,要求平台在衣物处理前必须提供检测报告,并设立“先行赔付”机制。唯有让规则透明、让监管有力,才能让绿色消费真正惠及民生。
旧衣回收的初心,本应是让每一件旧物找到归宿。当部分企业将环保理念异化为牟利手段时,损害的不仅是消费者的权益,更是整个社会的信任基础。亟须以“零容忍”态度打击欺诈行为,以“硬约束”标准规范行业运行,才能让旧衣回收回归资源循环的初心,让绿色消费成为人人受益的善举。
文/王志顺
编辑/李涛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