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上观新闻)
![]()
![]()
7500名“职业索赔人”一年内在长沙市发起25万件投诉,单个电话号码年度最高投诉量达3800次……非生活消费的牟利性投诉,正扭曲消费维权本质,侵蚀市场健康肌体。
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2.4万名职业索赔人发起73万件投诉,仅食品领域恶意投诉就达22万起。2024年,长沙全市共受理43.68万件投诉举报,其中,超四成约20万件来自职业打假群体。
这些职业索赔人精准锁定法务薄弱的小微商家或成长中的企业,重点关注食品过期、标签标识、广告宣传等领域。利用商品标签、标识等非实质性瑕疵进行恶意索赔。如今,职业索赔呈现团队化、年轻化特征,甚至,有人传授“打假技巧”,收取3000元学费,引诱高校学生和未成年人加入。
牟利性职业索赔带来的是商家、监管部门和消费者三方共输的局面。2024年,长沙市有经营主体单年被职业索赔超400次。对监管部门,基层市场监管部门深陷牟利性投诉的困境。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市场监管局2024年受理疑似牟利性索赔2806件,占工作量的80%以上。对真正消费者,职业索赔挤占了维权渠道,大量行政资源被恶意索赔消耗。
去年,最高法出台司法解释,明确“知假买假”的赔偿边界,只有在“合理生活消费需要”范围内,购买者的惩罚性赔偿请求才会被支持。今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就《市场监督管理投诉举报处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新增不得利用投诉举报牟取不正当利益等规定。
近日,上海市八部门联合出台《关于依法治理牟利性职业索赔、职业举报行为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牟利性职业索赔、职业举报”行为即:非为生活消费需要而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滥用投诉、举报、复议、诉讼、信访等权利,以“打假”“维权”为名,牟取不正当利益。
依法治理职业索赔乱象,关键在于精准辨识与靶向治理。上海《若干意见》明确,经综合研判确属牟利性职业索赔、职业举报行为人的,可以列入本市投诉举报异常名录。投诉举报处理部门负责异常名录的审核管理,严格区分牟利性职业索赔、职业举报与消费者正常行使权利的行为,依法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只有当恶意索赔的噪音被法治强音驱散,诚信经营的企业才能卸下重负,真正的消费者维权之路才会更加通畅。
原标题:《微言 | 恶意职业打假索赔当休矣》
栏目主编:范兵、张裕
来源:作者:文汇报 付鑫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