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沙沙 杨舒宇
编者的话:日前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首次将生物制造与量子科技、具身智能等并列为六大未来产业。近十年来,中国从过去以仿制药为主的产业结构,逐步转向以创新药为核心的研发模式,引起全球市场前所未有的关注。华大集团CEO尹烨长期活跃在生物医学科普领域,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专访时,他用通俗的语言从生物制造本身讲起,延伸到全球生物医药领域的竞争,在他看来万物皆是“生物制造”。而面对发达国家领先的技术优势、多变的地缘政治等诸多困难,尹烨表示要相信“中国在1到100的本事全球最强,从0到1的原始创新正在快速赶上,而且下一代人会更优秀”。
生物制造产业前景不可估量
环球时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生物制造作为未来产业正式提出。您怎么理解生物制造在中国产业板块中的地位?
尹烨:生物制造领域中有很多“奇迹”在发生。最近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的一家生物科技企业禾元生物,核心技术是“稻米造血”。据介绍,一棵水稻就可以产出人类血浆中的重要成分“人血清白蛋白”,有望解决我国人血清白蛋白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听起来不可思议,但这就是生物制造的魅力。
以基因编辑技术为例,它可以治疗人类的传染病、遗传病。以前遗传病很难根治,但今天的基因编辑技术可以实现体内基因编辑,将错误基因改好。这其实就是生物制造的力量——它将我们看不到的细胞、基因深处的物质,变成可控的技术,将直接改变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近期很多中国拥有该技术的初创企业此类在研药物,都已经取得非常好的一期甚至二期临床试验效果。
生物制造有很多应用场景,比如,通过生物技术降解塑料,通过微生物如大肠杆菌、酵母菌生产医美行业使用的透明质酸(也叫玻尿酸)。严格意义上讲,地球可以被视为生物制造的产物。今天,利用生物制造的智慧来靶向性地生产我们所需要的物质,其产业前景不可估量,未来大有可为。
环球时报:2024年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岁,提前实现了“十四五”规划的目标要求。在G20国家中,中国人均预期寿命排在第十。从医学角度讲,中国人均预期寿命未来稳步提升,还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尹烨:中国医学界从以前提倡“以治疗为中心”逐渐转化为“以预防为中心”,进而“以健康为中心”。我们现在都希望活得长、病得晚、走得安,如果一个人预期寿命是100岁,其中有30年都处于不健康状态,生活质量可想而知,经济负担也会加重。
从医学角度讲,一个人一生就这么几个“拦路虎”:传染病、恶性肿瘤、代谢性疾病、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回顾历史和展望未来可知,控制传染病,让全球人均预期寿命突破60岁;降低恶性肿瘤发生率,推动人均预期寿命迈向了70岁;管理好代谢性疾病,人均预期寿命可进一步延长至80岁;而阿尔茨海默病这类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正是当前制约人均预期寿命向90岁、百岁突破的核心瓶颈。但我相信,若技术迭代与普及速度能持续,“百岁健康”的目标一两代人之内就会实现。
环球时报:美国《连线》杂志创始主编凯文· 凯利(KK)日前在接受我们专访时,非常看好中国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发展。他提出,AI推动生命科学发展或许将使人类实现“百岁人生”甚至“某种程度永生”,这其中基因测序的价值非常重要。如果每个人都了解自己患上某些疾病的可能性,对于预防疾病至关重要,而中国未来有可能实现全民基因测序。对此您怎么判断?
尹烨:如果全民都能做基因检测,包括罕见病筛查等,将能极大程度预防疾病。比如说40岁以上群体,要定期进行“三高”等代谢性疾病的筛查,而像阿尔茨海默这样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若能及早筛查、及早干预,将为国家省下非常大的一笔医疗支出。这些账从现在开始就要提前算。
以阿尔茨海默病为例,这种疾病早中期还有办法干预的,但到了中期以后办法就很少了。虽然现在市面上已经有很多筛查方式,但多数价格昂贵,筛查方式复杂。如果全民普及,一定要将成本降到老百姓能负担得了的程度。比如筛查唐氏综合征的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最开始在中国上市时,价格在六七千元人民币,但现在,部分地区价格已经降到300多元。中国有这么大的市场,一定会倒逼模式创新,中国生物医药也能在全球范围内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美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环球时报: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称,美国新兴生物技术国家安全委员会今年4月向美国会提交了一份长达215页的报告,称“中国正在迅速崛起,成为生物技术领域的主导者”。从全球范围看,中国生物技术领域实力究竟如何?
尹烨:目前做得最好的毫无疑问是中美,此外欧洲、日本、澳大利亚、韩国各有各的特色,中国在绝大部分领域都处于第一梯队,或者处于“保二争一”的水平。在科学前瞻性突破上,美国有非常多引领性的构想。但从技术创新应用、产业转化角度看,特别是涉及工程技术制造领域,这是中国的强项,中国在生物技术领域确实做出大量原创性成果,并且还叠加极强的“性价比”优势,未来中国也将有非常多机会。
一个例子很能说明问题:中美前后脚上市的同一类干细胞药物,上市时间仅差两周,但价格差了70倍,美国定价高达1100多万元人民币。我听后瞠目结舌,美国人均GDP比中国高,但能高出70倍吗?这种定价的药品,“可及性”究竟在哪?我常常感到困惑。欧洲曾上市过一款治疗罕见病的药物,一剂1000万元人民币,最终只卖了一两剂就退市了。这是最大的失败:药都批了,但老百姓用不起。中国不干这种事。
环球时报:为什么在生物医药领域,中美差距不大?
尹烨:以芯片行业为例,美国有更先进的光刻机,好比手持一把锋利的“精工刀”,能轻松切割出3纳米、2纳米的精密芯片;而我们暂时没有同等级的工具,自然难以达到对方的精细度。不过我相信,中国在芯片工具上的突破只是时间问题。
而在生物制造领域,中美差距不大的核心原因在于:双方使用的底层工具是相同的,我们都在用“细胞”作为反应器。对于光刻技术,它是“白箱”( 系统内部结构完全已知——编者注)无解,即便我把所有图纸给你,你没有精密的工业母机也造不出来。在生命科学领域,细胞像一个“灰箱”(部分结构已知——编者注)可用,我们谁都无法完全理解细胞内部最根本的运行机制,但只要给出特定的输入,就能观测到相应的输出。在这方面,中美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在我看来,中国生物医药的崛起,是在使用同等工具的前提下,叠加了我们两大核心优势:一是庞大的“工程师红利”,二是“不惧竞争”的文化特质。我们总是抱着“为什么我们不行,再拼一下,再坚持一下”的心态,把药物、医疗器械不仅做得更好,性价比也更高。同时,中国庞大的临床试验人口基数也为研发提供了独特优势。
环球时报:美国新版《生物安全法案》近日以“搭车”2026财年《国防授权法案》的方式,获得参议院多数票表决通过。消息迅速引发全球生物医药产业震荡,外界普遍认为中国生物医药产业或面临新一轮挑战。您怎么判断中国生物医药产业未来出海前景?
尹烨:地球有80多亿人口,如果光想吃利润曲线,吃那口最甜的西瓜尖,只瞄准购买力最强的发达国家,但不知道非洲、拉美、东盟的百姓需不需要这种技术,就有可能失去更大的市场。
与其担心部分国家市场不让我们进去,倒不如想想我们还能帮谁。我们可以帮卢旺达女性做子宫颈癌筛查,把能够“一次种植,多年收获”的多年生稻送到非洲、东南亚等地区,让技术惠及更多需要它的市场。
在前沿科技,特别是生命科学领域,我们需要将眼光放长远,道法自然——生命凭什么能做到,我们怎么不能?蜘蛛丝不用高温高压,为什么韧度还这么强?要多想想这样的问题,从自然当中去汲取智慧,再反馈给全球,实现我们与世界的和谐共处。
“中国一定会成为全世界生物治疗中心”
环球时报:今年以来,中国创新药企巨额“出海”BD(Business Development,商务拓展)交易频现,被外媒形容为中国生物科技正迎来“DeepSeek时刻”。未来,中国创新药是否会更多在国内开花结果?
尹烨:实际上,从去年开始,我们的国际化路径就不单是“出海”BD,而是出现大量的“License-out”(对外授权),也就是把我们自主研发的技术或产品,授权给国外大型药厂。预计今年这个趋势较去年会翻番。
与此同时,国内医药行业正在经历一个“淘汰”过程,主动舍弃落后产能,把省下来的资源和资金留给真正的创新药,鼓励它们以更好的方式快速突破。我坚信,让中国人用得上、用得起最先进的创新药是一个大概率事件。
最关键的一个信号是,国务院令第818号《生物医学新技术临床研究和临床转化应用管理条例》已正式出台,这个条例将于明年5月1日正式实施。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巨大的行业利好,可以肯定地讲,中国一定会成为全世界生物治疗中心。
环球时报:“十五五”期间,生物制造会在哪些方向取得比较重大的进展?
尹烨:我比较看好四个领域。第一,生物医药与高端器械会全面突破。中国在高端医疗器械上进步巨大,以前的CT、磁共振依赖进口,现在国产设备已经成为主流。包括华大的测序仪在内,很多生命科学设备都换成国产,而且我们正在从底层技术开始引领。
第二,农业领域大有可为。通过更好的育种技术,我们在作物的品质、产量、抗逆性,甚至培育多年生性状上都看到了很好的苗头。比如,在沙漠里做农业已经成为现实,通过沙漠改造、选育适合作物,并大量使用微生物菌剂替代化肥,这在水稻、大豆种植上都取得了成功。
第三,生物材料将迎来爆发。我们将通过生物质(泛指自然界中通过光合作用形成或由人类生产活动产生的有机物质——编者注)来替代传统化工生产的高能耗、难降解材料。随着化石能源成本上升和“双碳”压力加大,生物制造的成本优势会逐渐显现,最终在某个节点实现大规模替代。
第四,海洋将成为生物制造的“新蓝海”。一方面,海洋中的细菌、放线菌和病毒是重要的知识来源和基因资源;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大力发展海洋牧场,养殖鱼类、贝类。比如,牡蛎本身就能固碳,不需要像伺候牛羊一样去管海里的鱼和其他水产,只要不过度捕捞,海洋就能以它自己的方式为人类提供优质蛋白质。关键在于研究透它的规律,选育好品种,设计好养殖方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