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件“魔幻现实主义”的事在中国高校圈炸了锅:一个连大学门都没进过的高中生,居然靠一份假简历当上了江苏科技大学的“首席科学家”,还堂而皇之给博士生上了整整两年课。
直到评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时,才被扒出根本没有学历、没有论文、没有海外背景,连“高考状元”都是抄别人的。
果然印证了那句话:世界就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
这个人化名郭伟,靠着一套“完美人设”混入了江苏科技大学。
![]()
他自称是1994年陕西高考状元,还说自己在德国国家科学院工作过,拿过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发了170多篇SCI论文,其中还有一篇在《自然·材料》上发表。
这听起来简直比科幻小说还离谱,但问题在于——他真就进了系统,真就成了“博导”,真就给学生上了课。
戏剧性的一幕出现在2025年10月,中国工程院的院士评审环节。
他号称的顶刊论文,查无此文;所谓的德国科学院,也从未听说过他这个人;连“国家奖项”也是碰瓷同名者。
随即调查启动,结果发现,他的学历记录根本停在高中,甚至大学录取记录都没有。整个“学术履历”,是他凭借互联网拼接出的“幻想版人生”。
荒诞的背后,是系统性的漏洞。
郭某的这些造假内容,只要查一查数据库、打几个电话,基本可以立刻识破。
但现实是,他的简历一路绿灯,从人事审核、专家评审,到学院推荐、学校公示,居然没人看出问题。不是看不出,是根本没人认真看。
这件事的荒唐,不在骗子能装,在制度给他机会演。
![]()
以“高端人才引进”为名义,部分高校在招聘时重头衔、轻实绩,甚至直接交给人事部门决定,缺乏专业评审把关。
一个披着“国际化”外衣的简历,只要包装得够漂亮,就能获得“绿色通道”。而在评价体系里,论文数量、头衔级别、项目金额成了硬指标,真实能力反而没人关心。
更令人反思的是,学校内部没人发出质疑。这位“教授”上课讲的东西漏洞百出,但学生不敢问,老师不愿管,同行不想惹事。就这么一个“假博士”,带着一群真博士搞研究两年,直到全国评院士才露馅。
这种“集体沉默”,才是最可怕的部分。学术,不怕失败,怕的就是没人愿意揭穿骗局。
学生的损失,根本无法用成绩衡量。两年时间,他们跟着一个连基本科研都不会的人写论文、做实验、跑项目,研究方向错了不说,成果也无法验证真实性。
未来申请博士后、出国交流、参与项目时,都会被这段经历拖后腿。而这些学生,原本是带着梦想和信任走进实验室的。
![]()
国家的科研资源,也被这样的人白白消耗。郭某名下的项目拿到了财政拨款,设备采购、出差报销、人工费用样样不少。真正有能力的科研人员,却可能排不上号。
江苏科技大学的声誉,也因此受到重创。作为“江苏省高水平大学”,这类事件一出,公信力和社会信任度双双受损。
一个更可怕的问题正在浮出水面:学术领域的“帽子崇拜”和“唯头衔论”正在异化科研生态,高校频频用“引进高端人才”的名义包装政绩,而忽视了学术质量的根本。
要想真正堵住这些漏洞,必须从根上动刀。
简历不能靠“自述”,应引入第三方权威机构做交叉核查,确保每一个奖项、每一篇论文、每一段经历都能查得到、有记录、不造假。
评价体系也该改改,不能只看“数量”堆出来的光环,要看代表性成果的原创性和影响力。
法律层面也要跟上,科研诚信法的立法和实施应加快,对学术造假设定明确的法律责任,构成诈骗的要追究刑责。学术圈不能是法外之地,更不能成为骗子的天堂。
同时,内部监督机制也要激活。建立匿名举报机制,并给予举报人必要的保护和激励,才能让更多知情者敢于说“不”。学生、同事、下属都应成为监督主体,而不是“看戏观众”。
郭某事件的爆出,是制度性失守的结果,是学术功利主义的产物,是“看简历不看人”的病灶集中爆发。
一位高中生能混成教授,表面是胆子大、演技好,实质是系统性“集体松懈”的镜像。
从“头衔崇拜”到“制度崩塌”,这场闹剧让人笑不出来。
中国科研不缺聪明才智,缺的是对真理的敬畏和对程序的尊重。如果制度不改,下一个郭某还会出现,下一批学生还会被误导。
真正的科研尊严,从来都不是用奖状和帽子堆出来的,是在实验室里、一篇论文里、一项研究里,一点一滴做出来的。
闹剧终究会落幕,但留下的荒诞与代价,正在提醒我们:别再让学历成了演技,别再让高校变成秀场。
一场风波之后,真正该重建的,是学术的底线,是教育的信任,是制度的硬度。不然,“高中生教博士”的笑话,很快就会变成常态。
参考来源:
造假变身高校首席科学家?要警惕学术光环下的欺诈——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2025-11-19 17:35
骗子怎么成了首席科学家,大学通报不能语焉不详 | 新京报快评——2025-11-19 19:24 新京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