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澎湃新闻报道,近日,曾任江苏科技大学首席科学家的郭某涉嫌学历造假、学术造假、侵占国家科研经费等问题的消息引发关注。有质疑称其是“高中学历当博导”,号称发表SCI论文170余篇却“查无此文”。媒体查询公开资料发现,根据其公开简历,至少可以查到包括高考状元、研究成果、奖项、荣誉等多处明显与事实不符。
对此,江苏科技大学发布通报称:经调查核实,郭某确实存在严重学术不端行为,校方已依规解除与其的聘用协议,并对相关团队师生作出妥善安排。学校也已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案,目前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郭某让我们想起了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合着只要胆子足够大,名头就可以足够响?与以往那些江湖骗子式的“假院士”“假专家”不同,郭某凭借虚假材料成功获取了高校的“通行证”,背靠大树好乘凉,继续招摇撞骗。
从2023年入职到今年9月被举报,两年时间江苏科技大学都没有发现其原来是个“冒牌货”,到底是郭某的“瞒天过海术”太高超,还是高校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在通报中,江苏科技大学表示,学校深刻认识到在郭某引进过程中存在材料审核把关不严等问题,将严肃问责,同时举一反三,杜绝此类问题发生,这很有必要。
优质项目、科研资源与优厚待遇被“李鬼”占据,让勤恳耕耘的“李逵”们情何以堪?这无疑是对那些脚踏实地、投身科研与教学的教师们的一种侮辱。更不必说,那些被“假导师”耽误的学子们,他们的学业进展、未来发展又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近些年来,学术界滥竽充数“南郭先生们”,陆续被打假。一方面是因为内部核查机制和监督机制的逐渐完善,自查自纠;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信息越来越公开的年代,外部的监督力量很强大,网友火眼金睛,对这些骗术“嗅觉”敏感。然而即便这样,仍有人冒着被揭穿的风险招摇撞骗,这些人如此胆大的原因,耐人寻味、值得反思。
教育容不得半点虚假,信任经不起一再透支。学术这片净土,绝不容许“鸠占鹊巢”,也不允许“草台班子”拉低水准,更不能坐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蔓延。郭某事件不仅是一记沉重的警钟,更应成为推动人才评价机制深刻反思的重要契机。全社会都应秉持零容忍的态度,共同捍卫教育公平与学术诚信的底线。(慕远)
来源:浙江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