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学历造假不算什么大新闻。但江苏科技大学这位“博导”,硬是把常规操作升级成了魔幻现实主义大片——一个疑似只有高中学历的人,不仅成了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还当上了首席科学家。这不禁让人感叹:以前总觉得电视剧拍得夸张,现在才发现是拍得太保守了!
这位郭姓的博导,简历堪称当代神话合集:省高考状元、德国红堡青年学者、美国金属材料学会协助科学家、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头衔多得能凑一副扑克牌。可惜的是,这副牌是“假牌”。更魔幻的是,他在江苏科技大学稳稳当当地待了整整两年。
![]()
=网传他的待遇(是网传,具体以官方公布为准):年薪140万,安家费300万,科研经费500万。算下来,这位“首席科学家”可能用一纸假履历就从学校“薅”走了近千万元。而他的科研成果清单更是离谱:主持国家级项目7项,发表SCI论文170余篇,获得68项国际专利,主编3部专著。哪怕是对科研一窍不通的外行,看到这份简历也要愣三秒:这编得是不是太投入了?
但就是这样一份漏洞百出的简历,居然真的蒙混过关了。据爆料,他于2023年入职,靠编故事骗钱,学校在他身上的投入可能已达千万级别。直到10月18日,江苏科技大学才终于回应:查实严重学术造假,已予以开除,简历撤下,学生重新分配。
![]()
听到这里,不禁要问:这得多少人集体“眼盲”,才能让这样的“神话”在高校上演?要知道,普通人入职高校,国内学历要认证,国外学历要核查,论文要查重,科研成果要验证,每个环节都要层层把关。那么问题来了:江苏科技大学的教授审核机制,是开了“免检通道”吗?
细思极恐的是,这种级别的教授是要带队做科研的。在材料学这种硬核领域,一个项目动辄数百万。让一个高中学历的人来签项目、报经费、出成果,这科研还能当真吗?
![]()
这件事暴露的不仅是一个人的造假,更是整个系统的漏洞。首先,学校审核机制形同虚设。那些闪亮的院士头衔、名校经历、顶尖论文,随便查证就能拆穿,却整整两年无人过问。其次,学术界行政化严重。会不会做科研已经不重要,会不会包装成果、制作漂亮PPT反而成了核心竞争力。最后,学术信任已脆弱到不堪一击。网上“冒牌教授”见得多了,没想到现实中的“高仿学者”更胜一筹。
这让我想起那句经典台词:当你看到一只蟑螂时,暗处已经藏不下了。所以最让人脊背发凉的问题是:这样的“神话教授”,真的只有这一个吗?
![]()
说到底,这次学历造假之所以成为教育界的年度笑话,不在于造假本身——毕竟这年头什么都能造假。真正让人拍案叫绝的是:一个高中学历的人,居然能在博导岗位上“兢兢业业”这么多年。更神奇的是,他的学生居然也毫无察觉。莫非这位“郭教授”还开了“隐身术”速成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