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土的芬芳、柴火的噼啪、诱人的香气与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11月15日下午,滨州实验学校2022级14班的同学们走出课堂,开展了一场以“古法窑火承薪火,童心劳动润成长”为主题的沉浸式研学实践活动。这不仅是一次味蕾的冒险,更是一堂生动的中华传统饮食文化与劳动教育实践课。
![]()
文化为根:泥土灶台间的智慧传承
活动伊始,营地导师为同学们开启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自然课堂”。从窑鸡的历史渊源到古法制作中蕴含的物理原理与智慧,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这不再是书本上枯燥的知识,而是即将亲手验证的奇妙探索。通过讲解,同学们了解到,看似简单的泥土包裹,实则能瞬间锁住水分与鲜香;原始的柴火炙烤,是对火候最直接的感知。这让他们对即将开始的实践充满了期待与敬畏,明白了自己将要复刻的,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段流淌在指尖上的历史文化。
劳动为体:协作实践中磨砺成长
随着“劳动实践”环节的开始,营地瞬间变成了一个热火朝天的小小工地。同学们以4人小组为单位,在组长和志愿者家长的协助下,分工协作,各展所长。大家用特制的泥巴小心翼翼地将腌制好的窑鸡层层包裹。拾柴生火、看护窑炉……每一个步骤都需要耐心、智慧与紧密的团队配合。
“我的泥巴裹得不够严实!”“我们的窑洞怎么总是塌?”面对实践中出现的小挫折,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并没有气馁,而是积极讨论、反复尝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动手能力、协作精神和抗挫折能力得到了实实在在的锻炼。当看到自己亲手搭建的土窑燃起熊熊火焰时,每个孩子的脸上都洋溢着自豪与兴奋的笑容。
探索为趣:自然课堂中拓展认知
在等待窑鸡成熟的间隙,活动安排了丰富的自然探索内容。“自然时光”中,孩子们与营地的小羊亲密互动,培养了爱心与责任感;“生存技能”环节,导师教授了如何使用镁棒取火这一野外应急技能,火花迸发的一刹那,引来阵阵惊呼,激发了孩子们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欲。这些环节巧妙地将劳动教育与自然教育、生命教育融为一体,让孩子们在劳逸结合中,全方位地感知自然与生活的魅力。
成果为证:在成果分享中学会感恩
开窑时刻将气氛推向高潮。泥土剥落的瞬间,荷叶清香与鸡肉浓香扑鼻而来。孩子们品尝着亲手参与制作的美食,口中是滋味,心中是感悟。他们不仅在劳动中理解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真谛,也在分享中学会了珍惜与感恩。
班主任纪梅老师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这样寓教于乐、手脑并用的研学方式,将文化的种子、劳动的品格、探索的精神深植于孩子心中。看到孩子们从最初的手足无措到最后的自信分享,我们坚信,这次独特的经历将成为他们成长路上一笔宝贵的财富。”
此次研学活动是滨州实验学校深化素质教育、拓展校外实践课堂的一个生动缩影。它成功地将课堂从教室延伸至自然,将知识学习转化为生命体验,真正实现了“古法窑火”承续文化薪火,“童心劳动”浸润全面成长的深远目标。
通讯员 纪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