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战争结束之际,晋察冀是我党名列前茅的模范根据地,拥有32万武装人员,管辖164个县、4000万人口,且还占据了张家口这个重要枢纽,全党上下都对其寄予厚望。
然而在接下来的解放战争中,晋察冀却在开局连吃大同集宁、张家口等多个失利,局势一度陷入被动,让人始料未及。
很多时候,顺利会带来团结一心,但坎坷带来的就是矛盾频生,晋察冀当初就有三位名将与司令员有过分歧和冲突,但三人得到的结果完全不同。为何会如此呢?
![]()
一、杨成武不满复员太狠
很多人都知道,杨成武跟聂司令员关系是特别亲密的,早在中央苏区的艰苦斗争中,两人就有过互相救命的情义;
开辟晋察冀根据地,两人更是互相成就,杨成武对聂帅一直非常尊敬,按道理来说很多事情所想都会一致。但杨成武在回忆录里说过一件事:
“军区拟将晋察冀野战军每个纵队裁减一个旅时,我提出了不同建议,给(晋察冀)中央局和聂司令员写过一个很长的报告,建议不要裁减。
当时郭天民和李志民也都同意我的意见,并且在我写的报告上签了名。结果,还是每个纵队裁减了1个旅,裁减下来的人一部分到了各军区成了独立旅骨干,另一部分复员了。”杨成武所述是解放战争前夕的两党裁军。
![]()
1946年初,我党代表周公、国党代表张治中、美方代表马歇尔签署了《关于军队整编及统编中共军队为国军之基本方案》,随即成立军事调处执行部,监督双方裁军复员。
在《方案》中有一条这样的约定,要求国民党部队缩编为90个师,共产党部队缩编为18个师,多余人员一律撤裁。
彼时两党都有以百万计的部队,耗费的人力、财力是天文数字。而百姓民众普遍不希望再有战争,裁军属于政治正确,谁不裁,谁就是破坏和平的一方,如此背景下,国共都发布了裁军命令。
事情肯定要做,但具体怎么做,执行层面的人是各显神通。比如国民党主持裁军的陈诚主要把刀挥向“杂牌”,哪怕桂系这样的实力军阀,麾下的16集团军、31军、84军也全被撤销。
![]()
至于中央军嫡系,他们就抓住只规定了90个师的空子,将原先的“军”级编制改为“整编师”。实际并未折损力量。
而在我党这边,大多数人也知道蒋介石不怀好意,中央下达的命令是“第一期于三个月内精简三分之一,第二期再精简三分之一,除东北及热河外,其他地区如数复员。”
为什么特别提及东北和热河?就因为预判到了可能还会有战争,让大家提高警惕,因此大多根据地都是撤裁老弱和冗余番号,刘伯承总结过:此次整军是减去冗员、紧缩机关,充实战斗部队,以打造适合练兵的组织。
唯独晋察冀真的实诚,中央1946年3月下达指示,晋察冀6月时就将32万人撤裁到20万左右,9个纵队也撤得只剩4个,又快又猛。
![]()
这个举动在晋察冀内部也饱受争议,像杨成武说的那段话里就有几位高级干部反对,奈何拍板的还是聂司令员,最终就导致解放战争开打时,晋察冀因伤及元气,接连吃下失败。
本来自己提出过正确意见,却未被采纳,结果遇到这样的败绩,要说杨成武心里没点不满,那是不可能的,换做任何人都会不满。
不过他毕竟是聂帅的老部下,张家口丢失后,在涞源会议上,他只是象征性提了一下。所以聂帅对他也很照顾,即便有分歧,也是在私下里解决。
后来杨成武依然是受到重用,出任过华北第三兵团司令员、解放军二十兵团司令员。
![]()
二、郑维山想上前线独当一面
对于裁军,郑维山也有想法,在回忆录中提及“如数复员三分之一,伤了元气。”不过他与聂帅更大的分歧是带兵的问题,很长一段时间,他都只能在二线军区工作。
郑维山是红四方面军出来的干部,抗战时期调到晋察冀,先后担任晋察冀军区军政学校主任教员、抗大二分校副校长、晋察冀第四军分区副司令员等职。
解放战争初期,郑维山也是担任着张家口卫戍司令员、察哈尔军区司令员这种偏于二线的职务,所以刘邓准备反攻之际,郑维山就提出要跟随南下、打回老家去。
但晋察冀正缺战将,聂司令员怎么舍得放人走?可不放人,也没有郑维山合适的位置,野战纵队一共就四个,调谁都不好调,情况就有些尴尬。
![]()
朱老总来晋察冀整军时,郑维山再次提出要走。老首长李先念(原红30军政委)一直很惦记老部下郑维山(原红30军88师政委),向军委提出申请调动,军委已经同意。
然而朱老总来到晋察冀发现问题太大了,本来就没几个专精军事的,郑维山要是走了,情况将会更糟。所以朱老总找到聂帅说,要把晋察冀野战军重新组建起来,这样可以把一个纵队交给郑维山带。
随即一个新的晋察冀野战军成立,杨得志出任司令员,罗瑞卿出任政委,杨成武出任第二政委。三纵司令员的位置(本由杨成武担任),就是给郑维山的了。
朱老总给郑维山做了一个礼拜的思想工作,让后者心甘情愿留下来,之后三纵就爆发出很强的攻击性,成为华北的头等主力纵队。
毕竟郑维山跟聂帅也没有什么大矛盾,一些分歧解决了,关系也就没受到影响,后来郑维山一直是晋察冀/华北的著名战将。
![]()
三、郭天民在会议上直接顶撞
虽然郭天民也是红一方面军出来的干部,但他并非红一军团的人、未在聂司令员直接指挥之下,因而没有杨成武那样与聂司令员亲密。抗战时期,他也在晋察冀战斗,张家口能被拿下,还是他的功劳。
1945年8月,郭天民敏锐察觉到局势变化,迅速率部已率部张家口,等裕仁一宣布投降,部队第一时间入城受降、接收物资。
他们刚入城,国军一个骑兵师就抵达张家口西面的柴沟堡,若晚几个小时,这座大城市恐怕就会被国军占去。
他也是强烈反对大肆裁军,当听说自己这个纵队要跟刘道生纵队合并为新的2纵后,立即给聂司令员写信,可惜没得到想要的回复。
事很定局,郭天民还很不甘心,跟刘道生商量过后,私自留下了一万多没有编制的人。正是这些人,在后来的张家口保卫战中发挥了大作用。
![]()
在李文兵团进攻张家口时,防线主要就是郭天民负责,他们打得非常好,在怀来一线死死抵挡李文兵团5万余人的轮番进攻,使敌人一个礼拜寸土未进。可没想到,家却被傅作义偷了。
代入一下郭天民的视角,自己冒险拿下的大城市,每次抉择自己都作对了,正面战场自己也打得很好,却在整体上溃败,换谁谁不生气啊。
偏偏郭天民还是个外号名为“郭炮筒”的暴脾气,涞源会议上直接当面顶撞聂帅,说军区犯有“三大错误”,这搞得大家都很尴尬。会后郭天民被撤去纵队司令员职务,转到了二线。
朱老总来晋察冀整军事,郭天民找到老首长诉苦,希望能调离晋察冀。郭天民是29年江西加入朱毛红四军,朱老总可谓看着他成长,听完后苦口婆心劝说:“隐而不发才是人之常态,在公众场合逞口舌之快,那是匹夫之勇,难堪大用。”
不过朱老总也明白双方发生过那么强烈的对抗,再共事都会别扭,所以就批准了郭天民的请求,之后郭天民成为晋冀鲁豫野战军副参谋长,随刘邓挺进大别山。
没办法,郭天民选择的方式太过激烈,让聂司令员难以下台,如果这种行为都不被处理,以后类似事件只会越来越多。三位跟一把手有分歧的干部,结局之所以不同,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自己的脾气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