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一场被低估的职场觉醒
文||遂平克明 李雷
在AI重构生产、智能制造席卷工厂的今天,我们谈论车间安全,早已不该停留在“戴好安全帽、系紧安全带”的表层。真正的安全,是一场深刻的意识革命——它关乎个体对生命的敬畏、对责任的认知,更是一种在高度自动化时代依然不可替代的“人的价值”。
近期,某新能源车企因产线工人操作失误导致电池起火事故,再次将“人因安全”推上风口浪尖。舆论聚焦于技术漏洞,却忽视了一个关键事实:再先进的设备,也需由人来操作、维护与判断。而当员工仍处于“被动服从”的安全状态时,任何系统都可能在某一刻失守。
这正是当下制造业最隐秘的痛点:质量人焦虑于标准落地难,一线员工困惑于规则束缚感强。两者之间,横亘着一道名为“安全认知鸿沟”的墙。
曾几何时,“安全”被简化为KPI、检查表和罚款单。员工视其为负担,管理者将其当作管控工具。但真正的安全文化,从来不是自上而下的命令,而是自下而上的觉醒。正如一位老钳工所说:“以前觉得安全是安全员的事,现在明白,安全是我自己的事。”
这种转变,本质上是一场职场主体性的回归。当员工从“执行者”转变为“守护者”,他们不再只是流水线上的齿轮,而是有判断力、责任感和尊严的“人”。这种觉醒,恰恰是智能制造无法替代的核心竞争力。
值得深思的是,在AI质检、数字孪生、预测性维护大行其道的今天,为何安全事故仍未绝迹?答案或许在于:技术可以预警风险,但无法唤醒意识;系统可以规范流程,但无法激发自觉。安全的终极防线,始终是人的那颗“主动之心”。
如何推动这场觉醒?关键在于三点:
第一,让安全“可感”而非“可罚”。用真实案例代替空洞说教,用沉浸式演练替代填鸭培训。当新员工在VR中“经历”一次未系安全带的冲压事故,远比十次签字承诺更有效。
第二,赋予员工“安全话语权”。鼓励一线人员提出隐患、叫停危险作业,并给予制度保障。当“人人都是安全员”成为现实,安全才真正扎根。
第三,将安全纳入职业尊严体系。表彰的不只是产量冠军,更是“隐患发现之星”“安全守护标兵”。让安全成为晋升、评优的重要维度,使其从“成本项”变为“价值项”。
站在“安全生产1235天”的计数牌前,我们看到的不应只是数字的累积,而是一个团队对生命承诺的日日践行。在这个效率至上的时代,慢下来讲安全,恰恰是最高效的生产哲学。
未来工厂的竞争,不仅是技术之争,更是文化之争。谁能让员工真正说出“我要安全”,谁就掌握了高质量发展的底层密码。
因为,平安不是生产的附属品,而是所有创新的前提;安全不是束缚手脚的绳索,而是托举梦想的基石。
让我们共同期待:每一个走进车间的人,都能带着对生命的敬意上岗——这不是口号,而是一场正在进行的、静默而伟大的职场觉醒。
(遂平克明 八车间生产 李雷)
![]()
作者近照:李雷
转载是一种动力|分享是一种美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