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打工的尽头是离职”,这话虽扎心,却是很多普通打工人绕不开的现实命题。
不过,失业的朋友也不必过于惆怅——你不过是提前下了那辆“当牛做马”的车,只要愿意,就总有再出发的机会。
我有个朋友最近几年换了3份工作,并非她不够稳定,而是大环境逼着她不断挪窝:
有的公司为节约人力成本,一个萝卜顶俩坑,让她忙得晕头转向、脚不沾地;
有的名义上是双休,实际周六不是被会议占满,就是要补周五没完成的工作;
更有公司把38岁员工列为重点摸底对象,随时可能面临“被毕业”,年龄竟成了职场原罪。
朋友说“干得太累索性不干了,反正早晚会失业”(这份心态倒值得学习)。
也难怪最近几年考公、考编的人越来越多,体制内的稳定是普通私企难以企及的。
我高中同学大多回了县城进了体制,有的当中学老师,有的进了政府部门,看着他们朋友圈里的安稳状态,我也只能隔着屏幕羡慕。
02
对于普通打工人而言,尤其是35岁以后,“失业之后该何去何从”的叩问,早该提上日程。
我就是没做好未雨绸缪,失业那一刻直接陷入深度焦虑(其实失业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业后不知所措、失去方向)。
长期在企业里做“螺丝钉”,我们习惯了被雇佣的身份,却忽略了核心竞争力的沉淀;
私企对“年龄的歧视”,本质上是对“可替代性”的淘汰,如果你拥有不可替代的技能,年龄反而会成为经验的背书。
所以35岁后,与其恐慌失业,不如主动构建“Plan B”:或是深耕主业,打磨成无可替代的专家;或是发展副业,积累第二收入来源;或是沉淀人脉与资源,为转型铺路。
03
打工只是人生的一种路径,绝非唯一选择;离职也不是终点,而是重新规划人生的起点。
我们不必将“上班”等同于生存的全部,更不该在重复劳动中弄丢热爱与自我。
提前规划不是杞人忧天,而是给人生多留一份从容,让当离职或失业真的来临时,我们能坦然说一句:“没关系,我早已备好退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