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嗨,我是瑞秋。
在育儿的过程中,我们会经历无数让人怒火中烧的时刻。
明明告诉自己要温和、要耐心,但当孩子无理取闹、不按牌理出牌、同样的问题说了无数遍还是不改时,那股火气真的会不受控地往上窜。
前几天有位读者留言,她说现在几乎已经没办法好好跟孩子沟通,因为心平气和根本没用,只有大声吼,孩子才会重视。
我看到这句话时,特别能理解她的无力感。
就拿昨天来说,我送孩子们上学,快到校门口才发现,老大居然把书包忘家里了。
那一刻离上课只剩几分钟,我只能匆忙放下妹妹,带着他掉头回家。
一路上,我忍不住责备他,上个学连书包都能忘,这也太马虎了。
原本就忙乱的早晨,被这一出整得更烦躁,真的很难忍住不生气。
回家后,我随手翻开了一本看过很多遍的书,《生气的时候就看看》,这个书名可以说是非常应景了。
再次读一读,依然有很多提醒和触动。
这本书非常适合我们这些在育儿中常常忍不住想发火的父母,每天翻一翻,都能让心情沉静一些,节奏慢下来一点,也更容易心平气和地面对孩子。
今天就想和大家分享我从《生气的时候就看看》中摘下的8句话,没事读一读,真的能少吼孩子一点。
1
很多的担心都是暂时的
【多数父母,把孩子养大后都会这样想:“虽然曾经那么担心,但最后什么都没发生,如此种种都不是大问题,要是当时没把孩子骂得那么凶就好了。
孩子一转眼就长大了,要是从前多和孩子嬉笑打闹那该多好。”】
我们总是习惯把目光紧盯在眼前的事情上,被当下的泥沼、烦恼和不安困住。
那时的我们看不到以后和未来,于是在那个当下,本能地担忧和焦虑。
看到孩子不好好吃饭睡觉,不认真学习,总是丢三落四,做事马马虎虎...我们的火气也就跟着往上冒,忍不住想吼孩子。
然而,当时间过去再回头看,我们往往才发现:当初那些让自己焦虑和担忧的事情根本没有发生,我们白操心一场,孩子也白白挨了我们一顿骂。
等真的意识到这一点时,才开始懊悔,早知道当时别对孩子这么凶。
与其让未来的自己后悔,不如珍惜当下,尽情享受和孩子在一起的这些真实、鲜活且开心的时刻;
让亲子关系多一些欢声笑语,足够以后来回味。
2
记得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
【能看到孩子的灿烂笑容,能听到孩子的叽叽喳喳,有家如此,幸甚至哉。即使房间没收拾,即使鞋子乱七八糟,即使打扫不够细致,都没关系。
因为上述种种,全是次要的。相反,家里没有欢声笑语就很可怕了。】
到底什么才是重要的?我们常常会忘记这一点。
当我们看到被孩子弄乱的房间、丢满地的杂物、被粗鲁对待的东西……怒气很容易就上来了,对着孩子就是一顿批评。
那一刻,我们觉得纠正孩子最重要,觉得自己的有不满的情绪,立刻就要发泄出来;却忽略了,一个有欢笑、有松弛、有温度的家,才是最重要的。
当然,这并不是说孩子做错事就不管,而是提醒我们,不要在情绪上头时教育孩子。
好好说话、温柔又坚定地沟通,孩子反而更听得进去。
争个谁对谁错、急着改变孩子、发泄不满,都不是最重要的。
真正要紧的,是让孩子在一个轻松、安全的家中长大,变成内心有力量的人。
3
育儿,是成千上万次的重复
【所谓育儿,就是同一件事情,对孩子说上万次的过程。无论是谁,都会这样。既然本质就是如此,那就保持乐观吧,反正都是要说,那就开心快乐地说。】
很多父母常常抱怨孩子像没长耳朵一样,说的话总是左耳进右耳出,根本记不住。
一件简单的事重复了几十遍,孩子还是一错再错,一犯再犯。
面对这样的屡教不改,父母的耐心很快就被耗尽,最后只能对着孩子怒吼。
但这句话温柔地提醒我们:育儿,本来就是需要把同一件事说上千上万次的过程。
每个孩子都如此,每个父母也都得经历。
既然这是不可避免的,既然这些事必须说的,那就尽量心态平和地说,用更友善、柔和的语气说。
育儿,需要的就是这种能重复无数次的耐心。
4
父母需要三思而后说
【父母的言辞对孩子影响很大,不要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想一想它的影响,自己先在脑海中厘清后再说。】
人在生气的时候,说话往往口不择言,对孩子一阵责骂,完全没有想过这些话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父母知道那是气话,但情绪上头时就是控制不住,等骂完气消了,也就过去了。
可父母消气容易,孩子心里的痕迹却不会那么快抹掉。
当一个孩子常常听到“你很笨”“你怎么这么没用”“你做什么都不行”,这些话就会慢慢沉到孩子心里,成为他们对自己的认定。
我们说的每一句话都带着力量,要么成就孩子,要么伤害孩子。
所以在对孩子说话之前,真的要先在脑海中过一遍:我这样说,会带来什么?有没有更合适的表达方式?
三思而后说,是父母给孩子最温柔的保护。
5
成长中的孩子不完美
【不善于收拾整理,东西到处乱放,这并不是因为父母教养不当,而是因为他们天生就是这样。】
父母总是很容易看到孩子的缺点,并为此耿耿于怀。
我们常常觉得,既然是我们的孩子,那我们就有责任规范他们的行为,把他们教得井井有条。
父母也很容易把孩子和自己“绑定”在一起,只要孩子哪一点做不好,就觉得是对自己教养能力的否定,于是忍不住责怪孩子。
但事实并不是这样。
孩子虽然是我们的孩子,却依然是独立的个体,我们需要在心里和他们做好课题分离。
孩子确实有不足,但这并不代表父母没教好,而是因为成长中的孩子本来就不完美。
他们的大脑还在发育中,许多功能尚未成熟,换句话说,他们的脑子还没长好,很多事情暂时无法很好地控制和调节。
他们需要的,不是责备,而是时间。
6
父母能做的其实很有限
【父母,归根到底是无能为力的。为孩子做了力所能及的事情后,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待。】
作为父母,我们都希望把最好的一切给孩子,也正因如此,许多人愿意为孩子倾注大量时间、精力和金钱,只希望孩子拥有更好的人生。
我们也常觉得这是自己的责任,甚至担心若不这样做,就是亏欠孩子。
然而,这句话点破了一个残酷但真实的事实:父母对孩子,另一个独立生命,能做的其实很有限。
父母的作为当然重要,但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无所不能。
承认自身的局限,我们才能真正放松下来。
我们能做的,就是做好我们能做到的部分;至于其他的部分,只能交给时间。
孩子最终会按他们自己的节奏,慢慢开花。
7
孩子还在人生的初始阶段
【如果把80年的寿命换成一天24小时来看,80岁相当于24点,20岁相当于早上6点,初中一年级相当于凌晨3点54分,小学一年级相当于凌晨2点06分。
换句话说,所有的孩子,都处在黎明前的梦境之中。即使现在做不好每一件事,也是正常的。】
作为成年人,我们已经经历过生活的磨练,看过许多风景,走过无数路,这些经历都让我们变得更加成熟、稳重、有远见。
但我们不能用一个成熟的生命去要求和衡量一个刚刚起步的孩子。
孩子的人生才刚刚开始,他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个还没被打磨够的孩子,本就不可能面面俱到,他们现在做不好很多事是再正常不过的。
如果我们用大人的标准去要求还处在“黎明前”的孩子,未免太不公平。
他们的人生在明天和未来还有无限可能,不需要急着去定义甚至批判他们。
多给一点时间、多一点耐心,他们会一步步成长得更好。
8
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
【如果父母总是责骂孩子,孩子就会学会,在事情不顺利时,以不顺利为理由,责备他人。】
父母是什么样,孩子往往就会变成什么样。
父母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往往会成为孩子未来处理情绪的方式。
若父母一生气就责骂孩子,而不反思自身,孩子未必真正理解自己错在哪里,却会学会遇事就怪别人,而不是想办法解决问题。
这一点也提醒了我们:孩子有不足,但责骂和发泄怒气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静下心来,想想如何与孩子站在同一阵线,陪他们一起把问题处理好,这才是真正重要的。
只有学会调控情绪,懂得先稳定自己,再面对问题的孩子,未来才能更有力量,更顺利地做好许多事。
9
育儿这条路,并不好走。
不仅孩子需要成长,父母也需要成长。
愿我们在陪伴孩子长大的同时,也把自己活成更好的样子,成为孩子的榜样,与孩子一同进步。
瑞秋
-瑞秋好物推荐-
⭐象术腰部按摩仪+肩颈按摩仪,你的家庭“按摩师”。
⭐绘本推荐:教会孩子真正的幸福《9位大哲学家给孩子的幸福课》。
⭐在家学英语,就用小狐狸App,让孩子爱上英语。
⭐治愈系绘本《猴子和鼹鼠看世界》。
![]()
我是瑞秋,坐标荷兰,5口之家
分享与三娃同行的所思所想
婚姻爱情 | 信仰生活 | 自我赋能
独立带娃 | 亲子成长 | 极简育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