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下方播放按钮收听十点主播Bobo朗读音频
一位读者在后台发来长信,字里行间,全是心寒和无奈。
她儿子刚工作一年,就开口要他们拿出全部积蓄,帮着在大城市里付个首付。
她说,自己和丈夫不是不想给,是想再攒几年。
“一半给他付首付,一半留着养老,本来刚好。”
可现在,孩子不但马上就要,还“地段瞥了、面积小了,都看不起。”
开口就是,“别人爸妈都拿得出来”。
好像不给,就是父母不够爱他,没替他未来考虑。
父母们总以为,倾其所有地付出,就能换来孩子的成长与感恩。
可现实常常相反——
我们给得越多,孩子越觉得理所当然;
帮得越勤,他越肆无忌惮地索求。
到最后,给不动了,孩子还反过来怪你:“你为什么不能像别人父母那样托举?”
爱,需要智慧,更需要底线。
我们如果不想让“爱”变成“债”,就得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建立起健康的边界。
尤其当孩子向你伸手,要下面这4样东西时,请一定要学会恰当地拒绝。
这不是冷漠,而是一种远见——
既是保护自己,也教会孩如何成为一个独立、自主、有担当的人。
![]()
我认识一位阿姨,退休前是小学教师。
老伴走得早,她一个人把儿子拉扯大。
儿子小时候,吃的穿的从不含糊;想要玩具,想换兴趣班,只要他喜欢,她都尽可能满足。
儿子结婚后,她更是主动拿出几乎全部积蓄,给孩子付婚房首付;
接着孙子出生,她又用自己的退休工资,每月补贴三千“奶粉钱”......
她想着,自己付出半生,也该苦尽甘来,享受下自己的日子了。
哪知,前两年儿子、媳妇创业失败,哭着央求她卖了老房子抵债。
她本就没给自己留多少钱,又担心住一起会有婆媳矛盾,就没答应。
结果儿子一家居然要挟她,说“不帮忙就断绝往来”。
她悔恨地哭诉道:
“我一辈子教书育人,怎么就教不会儿子做人?!”
![]()
其实,不是教不会,是没舍得教。
很多父母一辈子省吃俭用,就为了对孩子能“慷慨大方”。
只要孩子开口,哪怕自己吃糠咽菜,也要让孩子过得体面。
这位阿姨也是。
她早年离异,一直担心孩子因此受委屈,吃穿用度都是给孩子能力范围内最好的。
可从不让孩子为钱发愁,他又怎么能理解生活的重量呢?
我们虽不必刻意给孩子制造匮乏感,但也该从小教会孩子这几件事:
1、正确的金钱观
可以给孩子好的物质条件,但也要和孩子一起记记账、制定预算;
让他对家庭开支有概念,明白“钱不是大风刮来的”。
2、设立“金钱边界”
成年子女的日常开销、非必要消费,不要无条件支持。
即便家境不错,也应该和孩子一起制定“家庭支持规则”;
比如:约定工作后房租、伙食费自理,大额资金支持需提交计划书等。
![]()
3、鼓励自力更生
大额支出,如买房、创业,能力范围内适当支持,余下部分,可以引导孩子通过工作储蓄、正规渠道贷款等解决。
像文章开头的那位读者妈妈,完全可以跟孩子讲:
“妈妈可以给你出一套小房的首付,如果你想住大的、地段好的,自己再努把力,添一些/过几年换。”
让孩子明白:
我可以教你赚钱的方法,但不能成为你的提款机;
我可以陪你走一段路,但不能陪你走一生。
![]()
除了“要钱”,很多孩子还习惯把这几句话挂在嘴边:
“妈妈,我不会。”
“哎呀,别人都是爸爸妈妈帮忙的。”
“我不管,我就要!”
当孩子撒娇地说出这些话时,我们是不是潜意识里还美滋滋:“你看,我们亲子关系多好!”
“他需要我。”
我们虽然嘴里说着,“一天就知道喊妈”“你就是懒!”但行为上却不自觉就帮上了。
很多父母可能说,“我也是想着孩子学业负担重/工作压力大”,认为在生活小事上,替孩子多操持点,也不是什么大事。
孩子作业没写,就帮他找老师说情;
在学校受“欺负”,立马替他出头;
长大了欠了债,反正也不多,就帮着还了;
丢了工作,也不打紧,再托人找关系……
不知不觉,就成了儿女的“终身保姆”。
![]()
当孩子发现只要示弱,就能轻松解决问题;
他也会对父母形成习惯性依赖——
丧失独立思考能力和自己解决问题的兴趣。
真正爱孩子,是让孩子“学会不需要你”:
1、把问题还给孩子
当孩子求助时,先反问:
“你觉得呢?”
“你先来,我给你搭把手。”
引导他思考或主导,而不是直接给答案,或帮到底。
2、给他试错的空间
有足够的耐心和定力。
哪怕孩子做得慢、做得不好,也不要直接代劳。
当我们的角色,从“替他做”“教他做”,逐渐转变为“看着他做”时,孩子才真能独当一面。
![]()
我一位教师朋友说,他们学校有个孩子,经常和同学闹矛盾,有次还动手打伤了人。
学校通知家长,家长第一反应不是教育孩子,也不主动承担责任,而是各种为孩子辩解:“肯定是对方先惹他。”
还私下威胁对方家长,“不私了,那都别想好过”。
后来,那孩子变本加厉,更加任性妄为,没多久,就又在校外惹了更大的祸事。
这次,可没人再惯着他——对方直接选择了报警。
![]()
李玫瑾教授说:
“孩子在成长中,缺失哪一课,将来社会就会给他补上哪一课。”
现在很多父母条件好、能力强,就觉得自己可以为孩子兜底。
殊不知,无原则的维护、帮助,反而会害了孩子——
只要有人兜底,孩子就永远学不会负责;
你替他擦屁股,他就会是个“无底洞”。
爱孩子,我们不是要替孩子解决所有问题,而是要教他“面对问题”。
让他自己去承担该承担的,去经历该经历的;
哪怕那很痛,也都是成长非常宝贵的一课。
![]()
曾有个新闻,一个10岁左右的男孩,因妈妈不给手机,就当街对其拳打脚踢。
而这位母亲呢?一边躲闪,一边不发一言——看得网友,都觉得憋闷。
“烦不烦啊!能不能别管我!”
“我考成这样还不是你们害的!”
“滚!”“闭嘴!”
大家发现没有,现在很多孩子,会肆无忌惮地向父母发泄情绪。
仿佛面对的不是亲人,而是“仇敌”。
有人觉得:“这种孩子,就是天生坏种,教不好的!”
可孩子真的是一天就变坏的吗?
我想不是——
而是从第一次哭闹,能得到玩具开始;
是从第一次发脾气,就换来让步开始;
是从第一次威胁,就得到满足开始......
是我们一次次无底线地退让,才让孩子把我们对他的“爱”和“包容”,轻易就踩在了脚底。
![]()
那好的教育,是怎么样的呢?
1、建立清晰的规则
什么可以商量,什么行为绝对不行,提前说清楚。
2、教孩子正确表达情绪
“你可以说‘我很生气’,但不能摔东西;
你可以说‘我需要安静’,但不能吼人。”
3、情绪稳定而坚定
面对孩子犯错、无力取闹、乱发脾气时,一定要情绪稳定而坚定指出;
不妥协、不和稀泥,不要因孩子哭闹就动摇——否则就是在鼓励他用情绪化的方式解决问题。
4、用后果代替说教
当然,也不必对孩子太“凶”;
用“脾气”惩罚孩子,不如用“后果”教会孩子做事。
孩子不按时吃饭,那就饿一顿;
不起床上学,那就迟到一次。
让孩子明白:
我爱你,但不会纵容你。
这个世界不会永远围着你转;
家的意义是温暖,不是温室。
![]()
我们这代父母,大多吃过苦,所以总想让孩子少吃点苦。
但你知道吗?
有些苦,必须吃;有些坑,必须踩;有些路,必须孩子自己走。
爱不是予取予求,而是有原则的给予、有边界的陪伴、有远见的退出。
如果你希望孩子将来感恩你,而不是怨恨你;
如果你希望他独立坚强,而不是懦弱依赖;
如果你希望他尊重你,而不是轻视你——
那么,从今天起,学会该拒绝的拒绝,该放手的放手。
真正的亲子之爱,不是一场牺牲与回报的交易,而是一场得体而深情的退出。
与父母们共勉。
作者 | 猪妈妈,自由撰稿人,学习型妈妈,中国青少年研究会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另有网名,宝藏猪妈妈。
主播 | Bobo,十点读书资深主播,声音导师,公号:Bobo的悦读时光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026十点读书·听书×夜灯日历
2026年,十点读书×人民日报出版社,从上万本好书中精选出365本好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清单。
诺奖作品、经典名著、影视原著…各类型全覆盖;
雨果、莎士比亚、加缪、老舍、萧红…一次读过瘾。
扫码即听,省去一切挑书、选书麻烦。

而且每本日历都可以绑定3个手机号,全家都能听。
自带的小夜灯,轻轻一触、即可照明,照亮每一位认真生活的普通人。
现在下单,直接“拍1发9”不要错过~
「 2026十点读书·听书×夜灯日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