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这篇文章之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随我一同探寻文字的世界~
文:水木史记 编辑:水木史记
——《前言》——
黄埔一期,645人毕业,最小的那个,只有15岁。
他虚报了两岁年龄,混进了这所改变中国命运的军校, 头部中弹,子弹留在颅骨里一辈子。
1998年8月22日,他在台北去世,89岁。
——《壹》——
虚报年龄的15岁少年
1924年8月,广州黄埔,招生简章写得清楚:年满18岁,25岁以内,刘咏尧站在报名处,手心出汗, 他1909年7月10日生,这年才15岁。
![]()
差三年,怎么办?程潜帮了他。
这位湖南醴陵老乡,是陆军讲武学校的校长,孙中山创办黄埔军校后,程潜直接把讲武学校158名学生整体送进黄埔。
刘咏尧在名单里,年龄一栏:17岁。
没人查,也没人管, 黄埔一期第六队,他是最小的那个,15岁能干什么? 现在的15岁,还在初三, 那年的15岁,已经读完朝阳大学一年级。
刘咏尧10岁考入岳云中学。
13岁考入北京朝阳大学, 家里有钱,父母期望他安稳读书,找份差事, 他偏不,1923年2月7日,京汉铁路大罢工,军阀吴佩孚下令镇压。
死了52人, 刘咏尧在北京,亲眼看见。
这个国家烂透了,他扔下书本,南下广州,先进讲武学校,再转黄埔, 父母拦不住,黄埔军校学制短,7个月, 训练强度大得要命。
![]()
最年长的学员曾扩情,30岁,大家叫他"扩大哥"。
刘咏尧身材瘦弱,体能跟不上,教官看不惯他, "你这小身板,能上战场?"他憋着一口气, 别人训练两小时,他练四小时。
同学晚上睡觉,他还在操场跑圈。
汗流浃背,一声不吭,1925年2月,黄埔一期毕业, 还没来得及庆祝,全部拉上战场,第一次东征,讨伐陈炯明,刘咏尧16岁,当了敢死队队长。
敢死队是什么? 就是第一个冲的,死亡率最高的。
他主动要求去,1925年3月,战斗打响,子弹像雨点,刘咏尧扛着云梯往前冲,左肩中弹,鲜血喷出, 他没停,继续往前。
——《贰》——
头颅里的子弹
第二次中弹,右腿, 第三次,左臂, 两次东征,六次负伤,最严重的一次,在惠州攻城, 子弹打穿头盖骨, 当场昏迷,战友抬着他往后撤。
![]()
"死了吗?" "还有气!"抢救了一昼夜, 命保住了。
但子弹取不出来, 医疗条件太差,强行取弹会死, 就这么留在颅骨里,从此,他一辈子头痛, 阴雨天更厉害, 像针扎一样。
蒋介石知道这事, 16岁的娃娃,这么拼命。
破格提拔:营长,战功换来的,是一颗取不出的子弹,1925年12月,莫斯科中山大学成立, 苏联为纪念孙中山,专门办这所学校,培养中国革命人才。
刘咏尧被选派去留学。
从广东战场,到莫斯科, 反差太大,莫斯科的冬天,零下二十度, 他穿着苏联发的大衣,走进沃尔洪卡大街16号。
这是一座三层小楼,革命前是贵族官邸。
现在是中山大学,学生分班, 刘咏尧进了第七组, 这个班很特殊,被称为"理论家班", 只有20人,国共两党的未来高层,全在这个班。
课程很重:俄语、政治经济学、联共党史、军事理论。
刘咏尧俄语学不好, 但社会学科全是优秀, 他泡在图书馆,一坐一整天,苏联待遇好,战场到课堂,地狱到天堂。
![]()
1927年,学成归国, 回来就是上校团长。
1929年,刘咏尧升任中将主任, 20岁,中将,但他没再上战场,蒋介石说:"你是读书人,拿枪太浪费。" 从此转入政训系统。
1931年,创办《扫荡日报》,任社长。
1932年,加入力行社,后来这组织成了军统前身, 戴笠是他的直接领导,1934年,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政训处处长。
1938年,湖南省抗日自卫军副总司令。
1939年,中正大学校长,一路顺风顺水,1945年6月28日,国民政府正式授予陆军中将军衔, 他37岁,1949年,风向变了, 解放军势如破竹, 国民党大势已去。
12月31日,成都机场, 最后一班飞机。
刘咏尧带着长子刘纬文和妻子钟光仪登机。
——《叁》——
台北的89年
次子刘纬武不肯走, 母亲韦碧辉已经和刘咏尧离婚多年, 刘纬武跟着母亲,怨恨父亲, 说什么也不上飞机,刘咏尧没办法。
![]()
父子两人,就此分别, 一个在台湾,一个在大陆。
这一别,22年,到了台湾,刘咏尧继续在政府任职, 1950年,吴石案爆发,台湾震动, 蒋介石下死命令:10天结案,必须杀人立威。
刘咏尧被派去当审判员, 审判长是蒋鼎文。
他看完案卷,心里有数, 按法律,吴石罪不至死, 可以判有期徒刑,开庭那天,刘咏尧提出:免除死刑,蒋介石暴怒,这是在唱反调! 当天免职。
从此,刘咏尧只挂着"战略顾问"的虚衔, 实权全没了。
1951年,他主动申请退出军界,37岁升中将,42岁退役,离开军界,刘咏尧转向教育,台湾大学教授, 台湾师范大学教授。
《国防丛刊》社长, 三份工作,三份薪水。
他开始写书, 一本接一本,军中都叫他"儒将",1961年,刘纬武获准去香港,和母亲韦碧辉团聚,母亲对他说:"天下无不是之父母,他是你父亲,你要去见他。"
1971年,刘纬武去了台湾, 父子重逢,22年后。
刘咏尧老了,头发白了, 头还是疼,那颗子弹,在颅骨里躺了46年,刘纬武没想到,父亲会哭, "对不起,这些年苦了你。"
![]()
1990年代初,刘咏尧联合台湾的黄埔同学,创立"中华黄埔四海同心会"。
目标:促进祖国统一,1993年8月,刘咏尧以名誉团长身份访问北京, 离开大陆44年后,第一次回来,他站在天安门广场。 老泪纵横。
"我这辈子,就想看到祖国统一。"
1998年8月21日,台北空军总医院, 刘咏尧躺在病床上,头还在疼,他给家人留下遗嘱: "回首故国河山,犹未归于一统,不胜其感慨万千!"
8月22日,停止呼吸, 享年89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