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的一个夏天,北京东单邮局门口,一个十五岁的少年站在阳光底下,手里攥着一封信。
信封里是他刚写完的一篇短篇小说,《完秋》。
他不确定这篇稿子会不会被退回来,但还是挑了个天气晴好的日子。
走进邮局前,他把信封拿出来,拍了拍,看了一眼,像是要确认什么。
![]()
然后才投进信箱。
几周后,一个意外的东西寄到了他家——一张26元的稿费汇款单。
那时候普通工人的月伙食费也就是十来块钱,这笔钱对一个初中生来说,太不可思议了。
他把汇款单举在手里,手有点抖。
![]()
不是因为钱多,而是因为他第一次发现,写字真的能当饭吃。
这个少年叫刘绍棠。
那会儿,中国刚刚进入建国初期的第五个年头,文艺界正在经历一场结构性的重塑。
大多数作家都被纳入体制,分配到出版社、报社、文联、作协,工资稳定,按月领,工作有保障。
![]()
可也有那么一小部分人,选择了一条更不确定的路——自己写,自己投,靠稿费谋生。
刘绍棠,就是少数“靠笔杆子吃饭”的人之一。
说起来,他起步确实不算晚。13岁就在《北京青年报》上发了第一篇作品,16岁出了第一本小说集《青枝绿叶》,一时间圈内外都注意到了这个年轻人。1956年,他还成了中国作协最年轻的会员。
但真正让人觉得“这孩子不走寻常路”的,是他接下来的决定。
![]()
加入作协仅一个月,他就递交了申请——要转为专业作家。
什么意思?就是说,他想辞掉团中央分配给他的正式工作,不靠工资了,只靠稿费生活。
这事儿在当时听着很离谱。
那年头,谁不想有个“铁饭碗”?单位编制、工资待遇、医疗保障,都是稀罕东西。
![]()
可他偏不。
他说,自己能靠写作活下去。
真能吗?
那时候的稿费标准,确实给了他底气。《人民文学》千字15元,一篇中篇小说动辄五六万字,稿费轻松上千。《夏天》这篇小说,发表在《文艺学习》,稿费就接近一千。
![]()
再加上图书出版的版税收入,按12%的比例算,一本三万册印数的书,也能拿两千多元。
这可不是小数目。
1950年代,北京城里一套四合院的价格,大概七八千元。
普通工人一个月工资三四十元,刘绍棠一篇小说的收入,能顶人家干两三年的工资。
他确实做到了全靠稿费生活。
甚至还用稿费,在东单买了房,把母亲接进城,供妹妹上学。
但也不是所有人都理解他。
有人说他太年轻,太冒进;也有人觉得他是“吃资本主义那一套”。
他不争不辩,只是埋头写。
他知道,只要写得出来,就有人愿意登,就有饭吃。
他不是轻松写,而是拼命写。
清晨四五点就起,写字台前一坐就是大半天。
有时候为了赶稿,能在编辑部现场就写完一个短篇的结尾。
别人说他“倚马可待”,他自己却说:“没办法,靠这个吃饭,不敢松懈。”
可惜,好景不长。
1960年代初的风向,变了。
他那些曾经畅销的作品,突然就没了市场。
稿件被退回来,书不再加印,收入断崖式下降。
他曾把一些重要手稿藏在家中的枣树下,用木匣装好,就等风头过去能再拿出来用。
可等到1962年“平反”的消息传来,他和老编辑满怀希望地把泥土挖开,却只看见一摊烂泥。
木匣腐了,纸张化了,字迹全没了。
那天,他蹲在坑边,一句话没说。
只是伸出手,在泥里拨弄着那些碎纸,像是还在找什么。
那会儿,他才三十出头。
1970年代末,他的账户里只剩了两千多块。
那些年,他几乎没什么收入。
可村子里的那棵老枣树,却越长越旺,年年结果。
有人说,是他当年埋在树下的那些小说,滋养了这棵树。
1979年以后,他又开始写作。
但那种“少年成名”的锐气,早已不在了。
他写得更沉稳了,也更小心了。
再也没有像《夏天》那样一稿定江山的作品。
可他还是写。
一直写到最后。
他从没后悔过当年辞职的决定。
有人问他,如果再来一次,还会辞吗?他笑了笑,说:“我就是这么走出来的。”话不多,但掷地有声。
在那个讲究“体制”的年代,刘绍棠是极少数的“自由撰稿人”。
他靠稿费买下四合院,靠文字供养一家人,也靠自己的双手撑过了最难的时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