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舰入列仅仅两周,就跟着山东舰以及另外两艘055型护卫舰出海了。码头上两艘航空母舰合照很抢眼,但是要接受海上考验的其实是另一种逻辑:风浪条件、密集起降、编队协同、补给链条,每一个环节都是对新航空母舰“实战能力”的考验。出海也是对期待的一种回应:电磁弹射航母不能只停留在照片上,应该尽快把战斗力展示给世人。
福建舰节奏很紧,只用八次海试就入列了,让人打鼓。但是从近两年的舾装期来看,这是一笔硬账。电磁弹射技术难度很大,要花很长的时间去弥补关键系统的缺陷,只有主体结构和核心系统通过验收了才会有底气。真正的难点不在于硬件,而在于人与机:航母战斗力最后还是体现在甲板上——装备到位、流程顺畅、口令统一、飞行甲板调度如同齿轮一样,效率和安全要同步。对于任何航母编队来说,人和舰载机都是最重要的。
![]()
舰载机方面,外界最关心的就是空警600、歼15D。上舰数量比较少,但是产能是足够的,关键是组织和配套。歼15T可以看作是老兵的升级版,有滑跃版歼15的基础,如果两年加速生产,先把福建舰的基本盘填满并不难。硬骨头就是歼35:从2021年10月首飞到如今,试飞推进并进入小批量生产,速度可以称得上是破纪录了,但是风险也很大。
国产中推涡扇发动机上机积累薄,技术风险曲线陡峭。目前的做法是用涡扇21给早期的歼35装上,依靠涡扇10系列的基础,性能已经基本满足要求,可以保证超巡和基本的机动性,勉强够用,但是余量很小。航母对保障条件的要求最为严格,直接量产上舰并且承受电磁弹射的强度,难度可想而知。因此外界所担心的并不是能不能飞,而是能不能长久地飞。
![]()
歼15的经验更能体现航母运作的复杂性。飞行员和机务人员凭借着多年的积累,已经摸清了它的脾气,但是到现在还没有在滑跃式航母上全部换装涡扇10。这并不是技术不行,而是风控审慎:两艘滑跃式航母的保障体系经过多年的磨合形成了稳定的版本,在敏感时期没有进行大的改动,体现出对系统性风险的控制。很多时候,人的稳定和流程的稳定比技术的升级更重要。
辽宁舰、山东舰十多年来的实践,已经把飞行甲板、机务、管制、后勤补给这套“班子”磨得十分扎实,成熟度不是纸上谈兵可以抄来的。福建舰上的人压力并不大。据此,福建舰早期训练应该有明确的核心:以歼15T为主干,空警600和歼15D为强辅助,先把起降效率和编队节律跑顺。待歼35成熟之后再慢慢用歼15T去替代一部分,顺理成章。
![]()
这次出海也引发了关于是否进行双航母演练的讨论。福建舰目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内部配合,有驱护舰拱卫就可以了;山东舰在福建舰入列之后任务更加繁重,既要保证自身的训练和战备,没有时间长期充当“陪练”。真正的双航母编队很快就会出现,一旦形成,南海局势就会得到明显的稳定。
四川舰也有人提及,海试也有新的进展,但是重要性不如福建舰。最近海军手头的事情很多,把福建舰的战斗力提上去是重中之重。福建舰入列两周就出海了,后面的速度会越来越快。直到有一天,福建舰带队把空警600“弹出去”,在远海亮相,才算真正地展示了“电磁弹射航母”的看家本领。
电磁弹射属于航母的心脏级系统,既要力量大又要控制好。每次弹射都是人和机器、指挥和保障共同完成的作品:甲板上的人员眼睛要像钟表一样准确,手脚要比钟表还要快。歼35早期部署既有技术自信的一面,也有现实压力的一面。对于发动机和甲板文化方面的担忧也并不丢人。航母的战斗力并不是靠一次出海“秀”出来的,而是通过日复一日的小事积累起来的:换衣服、检查、总结、练习、再总结。
![]()
也不要忽略空警600。航母编队打不打的赢,不在于纸面上的单机参数,而在于把远海的“天线”拉得更远、信息织得更密。空警600上去了,作战链条就越来越密,战术透明的感觉就成了航母编队的灵魂。先用涡扇21把早期的歼35给顶起来,让飞控、机体、航电这些“主干”在舰上跑出数据,然后再等发动机的能力逐步提升。
福建舰紧凑出海是对现实紧张的一种反应,同时也是对自身底气的一种展示。社会层面还需要长期的耐心和理性来对待,这是支持,也是监督。也向所有在电磁弹射器旁边、机库里、指挥台上工作的官兵致敬:他们才是“战斗力”的真正主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