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李超 谭思静)在前不久落幕的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南京邮电大学陶冶教授指导的项目《高激子利用率的全彩柔性有机磷光闪烁体设计与研究》荣获全国一等奖。这是陶冶继2015年以学生身份参加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并夺得该赛事全国一等奖后,时隔十年后以指导教师身份再次折桂。
![]()
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高激子利用率的全彩柔性有机磷光闪烁体设计与研究》项目获得全国一等奖(右2为陶冶)。南京邮电大学供图
本届获奖项目直面柔性电子核心材料领域的“卡脖子”问题,致力于攻克激子利用率低、色彩单一的技术瓶颈。项目团队历经近三年的持续攻关,通过反复实验,成功理清材料发光机理,最终研发出性能优异的柔性有机磷光闪烁体。该成果在柔性显示、生物传感等领域具有明确的应用前景,为我国柔性电子核心材料的国产化提供了支撑。
陶冶的“挑战杯”之旅始于2015年。当时他作为南邮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一名研究生,以学生队长的身份带领团队,第一次来到“挑战杯”的赛场,并以《有机长余辉材料的合成及应用研究》项目斩获全国一等奖。
在指导学生科研与竞赛的过程中,陶冶践行“早进团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的“三早”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他不仅严格把控研究质量,对答辩细节也精益求精。在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其指导项目曾获江苏省特等奖但止步全国三等奖,这些经历为团队积累了宝贵经验。
![]()
陶冶在比赛现场指导学生。南京邮电大学供图
陶冶表示,自己的科研与竞赛能力深受导师黄维院士和陈润锋教授的影响。他回忆,当年面临实验瓶颈时,是导师们的鼓励与细致指导让自己学会了坚持。如今,他致力于将这种“啃硬骨头”的精神传递给更多学生。目前,他指导的学生中,已有人继续深造深耕专业领域,有人投身产业推动技术转化,形成了良好的创新人才梯队。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