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话题与胶东历史区划有关,这次要介绍的区划名称为“嵩山社”,处于清代中后期海阳县的地界上。
海阳于清雍正年间建县之后,实行“乡社”制度,县下设四乡,即嵩山乡、林寺乡、行村乡、乳山乡(注:前三乡析自老莱阳县,乳山乡则系以莱阳县的青山乡从宁海州交换而来),乡下有社,以社领村。此次要介绍的“嵩山社”虽然与“嵩山乡”同名,但却属于乳山乡管辖。在明嘉靖版《宁海州志》中,就有乳山乡嵩山社的记载。清雍正之后,嵩山社随乳山乡由宁海州划入海阳县
根据光绪版《海阳县续志》的记载,晚清时期的嵩山社共辖十八个村,分别是:留格庄、周格庄、大沟店、姜格庄、马格庄、泊子、崖下、姜家庄、小榆村、 大榆村、上累子、下累子、下庄、河南、西马陵、汪格庄、江家、山口。
以上村庄当中,留格庄、周格庄、大沟店、姜格庄、江家、山口(东山口)这六村位于现海阳市留格庄镇辖区内,马格庄、崖下、姜家庄(东姜家庄)、小榆、大榆、上垒子(清代县志写作上累子)、下垒子(清代县志写作下累子)这七村位于现海阳市盘石店镇辖区内,河南(后改名前进村)、西马陵(马陵)这两村位于现乳山市诸往镇的辖区内,剩下的泊子(有可能是徐家泊)、下庄、汪格庄由于地名前后变化,笔者暂时无法确定其对应的具体村落。
![]()
从字面推断,嵩山社应是因“嵩山”而得名。但这座“嵩山”具体所指何处?史志当中并无明确记载。前段时间,笔者途经该区域内的崖下村和马格庄附近时,偶然留意到电子地图显示附近有座“松山”。此山虽不甚高,但形状却很有特点,尤其是居北侧的主峰,巨石突起,从下仰望,直与天下白云相连,令人印象深刻。据说站在山顶向南眺望,还可看到大海。考虑到松山与嵩山读音相同,嵩山社似有可能与这座松山有关。但这仅为笔者个人猜测,具体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若有朋友了解详细情况,也欢迎留言指教。
![]()
嵩山社地处现海阳、乳山两市交界地带,辖区内不乏知名景观。其中最具代表性者,当属“丛麻院”。明嘉靖版《宁海州志》明确记载称:“丛麻院,在(乳山乡)嵩山社。”1988年版《海阳县志》对之描述更为详细,称:丛麻院,位于盘石镇东北部七崮顶山中。寺建于隋代,相传唐将尉迟敬德养马于此,故名从马院;又因周围奇峰丛立如麻,亦名丛麻院。寺后丹崖(大崮),拔地突兀,如屏似障;寺前青碧葱茏;山中石洞天成。点将台,传系尉迟敬德调兵遣将遗址;饮马溪,传说唐军曾饮马于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