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海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迎来办校40周年。历经岁月流转,学校已然发展成为一所拥有“绿色名片”的现代化中学,并累计培养了超两万名优秀毕业生。她究竟是如何构建起生态科技教育特色,上演了一场精彩的教育突围?
![]()
踏入上海师大二附中,仿佛走进了一座会“呼吸”的生态博物馆。红白相间的教学楼间,连廊如叶脉般串联起教学区与生态实践区,空气飘散着淡淡的草木清香。一堂“速写看世界”课程正在开展,学生们围绕着树木、池塘、假山,以眼睛为取景框,将生态之美定格在画纸上。
学生卫能干说,学校推出的“速写看世界”活动,既是对学生心灵的滋养与情操的陶冶,也能有效锻炼审美感知与创作表达能力。在日常繁重的学业之余,这项活动更成为舒缓压力、获得心灵慰藉与放松的重要载体。
人工智能课堂上氛围热烈,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协作,通过后台编程反复尝试操控机器人完成车牌识别任务,沉浸式探索前沿AI技术。学生朱浩分享道:“常规课堂多是老师讲授知识,而在这里我们能自由表达观点、化身‘小老师’锻炼讲解能力。虽然过程很辛苦,但收获满满,不仅结识了志同道合的朋友,还学到了不少实用的新技术和新技能。”
常规课程外的“静与动”,能让学生们能更好地放松身心、探究认知、培养特长,这就是上海师大二附中“源于生态、基于科技、归于生命”的课程理念。基于此,学校通过40年的不断摸索,系统构建了“基础需求—兴趣发展—特长培养”三阶课程体系,开发了80余门校本特色课程群,依托研究型项目与高阶竞赛促进学生的特长发展。
学校特色办主任、教师马周静介绍,学校创新生态科技教育实施路径,打造生态科技教育实践周品牌活动。活动涵盖对话绿色校园、生态问题观察、探究解决之道等多元模块,整合专家讲座、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研学实践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运用生态思维、科研方法与科技手段破解真实生态难题,进而培育生态创新精神与原创实践能力。
搭好课程体系的“骨架”,老师们锚定教学方向,齐心协力为这所教育大厦注入“血肉”。教师冯敏坦言,在22年的教学生涯中,她的教学方式方法一直在变,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能更适应当下的时代、更加全面的发展。冯敏表示,新教材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教学需突破传统学分本位与学科本位的局限,向更广阔的维度拓展。通过推动语文学科与历史、政治等学科的跨领域融合,构建跨学科教学模式,助力学生综合性素养的提升。
近年来,学校牢牢把握“生态科技教育”这一核心特色,将绿色基因与创新精神深植于校园文化,建设了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与实践平台,使同学们在亲近自然、探索科学中激发潜能,并在全国、全市的科创大赛中屡创佳绩,成为了我区基础教育领域一张闪亮的“绿色名片”。
![]()
校党总支副书记、校长蔡文接受采访时表示,学校确立以生态科技为核心、科学创新为驱动的发展方向。为夯实这一发展根基,学校将持续推进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着力提升教师综合素养,确保师资力量与学校未来发展定位相契合;同时深化对外协同合作,积极整合高校、科研院所等优质资源,构建校地联动育人机制,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四十年来,上海师大二附中在基础教育领域开辟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创新之路。而这场教育突围的精彩之处,不仅在于培养了具备生态素养与科技能力的毕业生,更在于它证明了,当课堂与自然、社会、未来深度对话,便能唤醒每个学生内生的创造力与责任感。
(来源:i金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