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中国饲料产业 40 年波澜壮阔,涌现出一大批企业留下印记。这些企业在大浪淘沙中境遇各异:或崛起后湮没,或屹立至今。如海新集团这般行稳致远者,凭借其独特的韧性与创新力,成为行业 “常青树”。
本系列专题“中国饲料企业高质量发展观察”将深入剖析企业的成长轨迹,从创始人特质、技术创新、危机管理、团队建设、外界评价等维度,解读其基业长青的核心密码。以海新为样板,为中国饲料产业提炼可借鉴的发展范式,启迪未来方向。
敬请关注后续内容,共探中国饲料企业高质量发展路径。
系列
第三篇
从养殖延伸过来创建的“海新饲料厂”
全国超过40年历史的农牧饲料企业已经屈指可数,早期的饲料企业,基本是养殖起家的,比如,四川的刘永好兄弟是养鹌鹑的,广东温氏的温鹏程和父亲是养鸡的,而福建海新的蔡土木是养猪的。到现在,养猪仍然是蔡土木旗下实业版图中的重要一块。
如果把蔡土木成立海新饲料厂之前的养猪历史算起来,蔡土木的农牧饲料事业已经45年了,基本与改革开放同步。他把1985年之前养猪和种柑橘赚的钱称为“第一和第二桶金”,也就是创办饲料厂的准备金之一。
![]()
福建省海新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蔡土木
在厦漳泉这个经济活跃的闽南地区,改革开放以后,经济蓬勃发展,个体户、村办企业、民营企业像雨后春笋般出现,但开始时,很少有人关注农牧行业,毕竟当时来看,其他的行业可能赚钱更容易,产业链配套也比较完善。
即便是养猪养鸭起家,也完全可以像其他老板一样发展其他行业,毕竟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可以用养猪、种果树赚的钱投资其他更容易赚钱的项目或者生意,但是蔡土木选择了饲料行业。
1984年,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的蔡土木,向党支部提出了发展乡镇企业的建议。当时,埭新村提供2.5亩土地,由蔡土木联合本村一批村民,自筹一部分,再举债13万元,创办起龙海县海新饲料厂,挂靠登记为村办集体企业。
在创办村办企业海新饲料厂之前,村里已经有几家村办企业,但普遍存在各种问题,如经营不善、设备陈旧、技术落后、产品质量很差,基本卖不出去,工人的工资都发不出来。负责管理企业的蔡土木,想让村里有经济来源,办一个既能赚钱,又能维持村里经济活动的企业。蔡土木是养过猪的,简单搞过饲料,想到了自己从事经济活动的经历,了解饲料的广阔市场前景,对饲料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和研究。于是,他就决定办一个饲料厂。
把饲料工业化加工生产作为村办企业“海新公司”选择的方向,创办人蔡土木有一定的技术和应用基础,个人也有一定的经济条件。在养猪的那几年,蔡土木不仅负责饲养管理、疫病防治,也自己动手配制饲料,觉得饲料配方还是有学问的,不是人人都能配好。
中国传统养殖养猪,都是农副产品,以剩菜剩饭作为饲料,营养含量有限,营养不平衡不匹配,适口性不好,采食量有限,饲养效果不好,一头猪养大半年,甚至一年才能出栏出售,经济价值有限。饲料是猪禽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不同的营养成分直接决定了猪的生长速度,而采用有一定技术含量的混合饲料,养殖的效果就明显提高。
蔡土木决定办一家饲料厂,这里有过往养猪的路径依赖,是顺理成章的选择。他在早期养猪时,便自己动手配制简单的饲料。为了提高技术水平,蔡土木专门到书店找书自学,花了一番功夫,懂得什么是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营养,购买饲料原料和添加剂,配制加工成混合饲料,由于有这个基础,选择饲料加工这是一种自然的延伸。
选择饲料作为当时的企业发展方向,也有蔡土木的战略判断和理性的自觉。选择“饲料”这个当年比较冷僻的偏门,也有其他因素的考虑。
1982年10月,邓小平同志在同国家计委负责人谈话时讲过:“要搞饲料工业,这也是一个行业。”1983年1月,邓小平同志又对国家计委、经委和农业部的负责人谈农业发展规划时强调:“农业翻番主要靠多种经营,最直接的措施有两条,一是饲养业,二是林果业。全国都要注意饲料加工,要搞几百个现代化的饲料厂。”
蔡土木一直保持着读报、看电视关注新闻的习惯,关心国内国际时事,至今未变。中央领导重视养殖饲料等多种经营的指示要求,渐渐传递到基层。
传统的养猪都是野菜、潲水、剩饭,养鸡是一把米、一把糠,工业加工饲料是一个新鲜事物。蔡土木敏锐地捕捉到这一趋势,认为饲料这一行业大有可为,这进一步坚定了蔡土木发展自己饲料企业的信心。
于是,蔡土木的商业故事,开始了从家庭式小规模养殖到饲料工业化加工生产的转变,无疑是能体现他的战略眼光的。
20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极大地鼓舞着广大农民,先知先觉者跃跃欲试。毗邻厦门经济特区的漳州龙海,更是涌动着经济开发的春潮。这时的埭新村,由于技术落后、管理落后、观念落后,原有的10多个村办企业都相继倒闭,这个严峻的事实,促使着村委干部都在思考村办经济的出路。
放眼外面的社会,千车赶路,万马奔腾,埭新怎么办?埭新有路,路在何方?党支部书记许朝隆和分管村企工作的党支部副书记蔡土木,也在认真思考着这个问题。
在改革开放时代浪潮开始涌现,市场经济曙光出现之时,在龙海有许多小型造船厂,蔡土木不随大流,不跟风,选择饲料作为村办企业发展方向。蔡土木凭借着敏锐的洞察力,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这种特质,在后来如火如荼的房地产造富时代,表现更明显。
经过反复讨论,支部最后同意了蔡土木的建议,决定创办海新饲料厂,并由蔡土木负责筹建。理由是他是村党支部副书记,又是分管村办企业工作的负责人。同时,蔡土木还是全县出名的养猪能手,有知识、有经验,加上当时政府有扶持乡镇企业的优惠政策,身边有龙海县饲料厂,学习方便等。总之,蔡土木责无旁贷地挑起这副担子,干起来了。
万事开头难!1984 年,蔡土木开始筹建饲料厂,这是一段充满艰辛与汗水的过程。先是资金问题,当时埭新村的集体资金已经耗尽,原来预计能从银行贷到一笔优惠资金的,但是因政策发生变化,银根紧缩而落空。
为了把企业办起来,蔡土木他们找县领导、找银行领导,用诚心、耐心、决心、信心感动了当时漳州市农业银行有关负责人,他们冒着风险,批给海新10万元,这真是天降甘露、雪中送炭啊!
蔡土木兴奋得彻夜难眠,第二天天还没亮就骑着旧嘉陵摩托赶到漳州,把钱转到龙海县农行,心才踏实下来。后来蔡土木又从厦门一家公司贷到10万元,他就是靠这20万元起步开张的。这些钱支撑到工厂运行起来是完全不够的,后来,蔡土木在厦门又借了20万元,其中花了30多万元建工厂、购买设备,还要买第一批原材料。后来开销越来越大,又采用部分骨干带资参股等多种形式,才慢慢地运转起来。
为了保证机器一到就能安装,他们赶工赶进度开展厂房基建工程,采用先投建后付款的方式,在蔡土木时常的关注下,500平方米的厂房只用了75天便完工了。
接着便是选择饲料加工设备,20世纪80年代初,我们的工业基础还比较落后,还没有专门生产饲料加工成套设备的企业,一般是一些农机厂或者是粮食加工设备工厂,只有简单的粉碎和混合机械设备,零散混乱。大大小小的机械设备厂,参差不一,还没有形成品牌,不容易辨识。为了采购设备,蔡土木必须亲自前往各地的机械厂,与厂家讨价还价,力求用有限的资金买到最好的设备。
选来选去,没有合适的,最后打听到江苏溧阳有规模和价钱都合适的机械设备,蔡土木派人两赴溧阳,买下颗粒机、粉碎机和破碎机,可以应付生产需要。
接下来就是设备的安装调试,在整个建设过程中,蔡土木全程掌控,从设备的调试到生产工艺的优化,从产品质量的控制到市场的开拓,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他亲自把关和进行决策。开始调试设备时,怎么都达不到预期的生产效率,蔡土木和技术人员一起在车间里待了好几天,不停地检查,调整参数,累得眼睛都快睁不开了。
原材料是当时最大的难题,由于没有原料市场,只能到厦门的高崎火车站等地零星采购。为了找到优质的玉米和豆粕,蔡土木跑了好多地方的供应商,一家一家地比较质量和价格,凭着早年去漳浦贩渔网黄麻丝线的经验,总算没有“踩大坑”,但还是挺劳心费力的。
南方缺少饲料原料,基本要去北方采购,很不容易,于是,蔡土木派出一队人马到外地找原料。
经过一年的努力,已经试运行了一段时间,并开始把产品推广到养殖户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于是,在1985 年 10 月 14 日,海新饲料公司正式投产生产,这一天,就是海新厂庆日,也是海新集团周年庆典的日子。
当时身边没有专家,也不知道在哪里能找到专家,饲料厂更没有懂饲料配方和营养知识的技术人员,开始只能把高中毕业的蔡春华安排为饲料配方师,但发现他并没有用心,做出来的饲料效果很不好。后来,蔡土木只好自己当厂长兼饲料配方师。
在海新饲料投产后,碰到一系列的问题和困难,其中最大的问题是饲料产品质量上不去,不知道是营养水平不够,还是营养不均衡,总之,养殖的效果不太理想。
那几年的口号是“科学的春天来了”,特别崇尚知识,崇尚科技,提倡知识就是力量,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蔡土木知道专业人做专业事,但一时半会儿没有合适的饲料营养专业人员,更没有现成的专业人才,就去找书本。只好自己在专业材料中找办法,求助书本,到新华书店、图书馆试试看。
“新华书店、图书馆是我最喜欢去的地方,儿子秋平可能知道。我在里面到处找,找到了很多关于日本、美国饲料现状的资料。有一次,我在图书馆的角落里发现了一本已经有些破旧的关于国外饲料研究的书,如获至宝。当时没人关注这些,但我就觉得这些知识以后肯定有用。”蔡土木回忆道,通过阅读这些资料,蔡土木学到了一些基础的动物营养与饲料知识。过去传统的养猪是一把糠、一把菜,即使后来用玉米、麦麸、花生饼喂猪,也是几种混合在一起,就是一个大概,只是盲人摸象,也不懂什么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之类的东西。
后来,他知道龙海县配合饲料厂的技术配方师到北京参加过饲料技术培训,蔡土木就主动向别人学习请教。
通过请教同行和看书后,就照着葫芦画瓢,模仿别人的东西,没有配方上的原料,就用其他类似的东西代替,虽然比较粗糙,但还是比原来的饲料科学多了,好在搞饲料可以用猪鸭做试验,检验设计的配方效果,从而不断进步。
蔡土木认为,错了没关系,但是要大胆地探索,大胆地试错,这样才会不断总结进步。保持一种学习的态度,也是搞企业必须具备的,特别是企业初创阶段,创业者、老板亲自学习,掌握技术是重要的。
海新创业初期那个时代,饲料配方都是神秘的东西,许多人把它看成一种专利,只有少数大学教授懂,好像还没有专门学饲料营养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更轮不到这类村办企业。
由于企业不大,蔡土木不仅负责运营管理、生产、技术配方、工艺调整等与饲料加工生产相关的各个环节,还要负责饲料产品的推销,去找客户,并且到养殖户中深入了解行情。
养殖户大多是小散户,最头痛的事是畜禽发病的问题。好在蔡土木在自己养猪时,也钻研过一些兽医知识,算是一个“赤脚兽医”。一次,有个养殖户的猪突然生病了,找到蔡土木让他到猪圈查看,后来知道是饲料配比中的食盐用多了,导致猪的肠胃出现了问题。蔡土木及时调整了饲料配方,就是如此不断改进,不断进步。办饲料厂的早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提高的过程。
除了龙海县配合饲料厂,在龙海区海澄镇这个地方,当时蔡土木办的海新饲料厂是最早的,由于示范效应,很快就有许多人一窝蜂地办饲料厂。
福建漳州及周边地区是养殖业发达的区域,是“饲企兵家必争之地”,工厂林立,品牌缭乱,可能是全中国饲料企业最密集的地方之一,盛极时有58家之多。许多饲料企业在这里逐鹿厮杀,打起价格战,有时候“刀刀见血”,经营压力巨大。
“有新乃大”,蔡土木的创新意识十分强,在早期就是通过两个小小的创新举措,一举奠定了海新在创业时的“江湖地位”,一是通过蒸汽制粒改造冷水制粒,大幅提高饲料产能和品质,供不应求,很快就占领市场。二是通过配方技术提高蛋白水平,打造出“6号蛋鸭料”的品牌,树立海新的品质形象。
基本上,海新饲料都是高开高打,形成了有利的站位。1985年的海新饲料厂刚开始是很小的,一年生产一万吨饲料,而且设备很简单。后来每年都有很大的发展,两年以后就扩大到四万吨,然后六万吨、八万吨、十万吨,不断攀升,每年有一倍或者50%的增长。那几年,饲料市场每年都不断地扩张,不断地增加。
蔡土木乘胜追击,把握时机,借风使力,迅速增加投资,扩大产能。在原来建一个厂一条生产线的基础上,变成两条、三条生产线,然后又建两个厂、三个厂,不断扩产。
当时福建全省有几百家饲料厂,龙海县也有五六十家,但过了仅仅10年,很多龙海本地饲料厂基本退出饲料的历史舞台,仅剩下海新饲料这一家。因为他们没有把握时机,也没有什么创新意识,而海新饲料在开头的几年,整个销售规模超过了他们的总额。
通过强化质量和品牌效应、内部挖潜、调整策略,海新应对得当,及时化解困难和危机,特别是度过1988年年底和1989年上半年的黄曲霉毒素事件的致命危机后,海新饲料更强大了。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发展,海新饲料公司在漳州乃至整个福建地区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成为饲料行业的知名企业。
任何企业的发展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海新饲料也有低谷,除行业的周期性原因外,自身也会遇到一些问题。有一段时间,饲料产业发展遇到瓶颈,碰到一些困难,但是蔡土木并没有选择放弃饲料农牧产业,而是迎难而上,努力维持正常发展。他坚定认为农牧饲料是永远有搞头的,另外,他对靠饲料发家还是有感情的,也想通过进一步努力促进饲料发展,产生更大的效益,来回馈他的合作伙伴和员工。
回顾从养殖到饲料加工的产业延伸历程,蔡土木感慨万分:这一路走来,着实有太多的不容易,但也有很多收获和成长,很庆幸自己当初坚持了下来。
海新集团40年的企业发展,贯穿始终的是饲料产业,后来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形成生态链。目前,农牧板块也发展得很好,特别是禽饲料和养猪项目及其产业链。养猪和饲料项目既是蔡土木经营企业的开始,也是他一生事业的追求,更是他人生情感之所系。从原来的“海新饲料厂”到现在的“海新集团”,40年屹立不倒,经历了风风雨雨,首要原因是创始人蔡土木强有力的领航掌舵。
注:以上内容节选自华南农业大学冯定远教授所著《土木逢春》
![]()
作者:冯定远
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