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编辑^W.n
日本正在上演一场荒诞剧:两大汽车巨头日产、本田仓促合并,不少人还天真以为这是 “重振荣光” 的开始,实际上是日本汽车产业, 这个国家的命根子,走向崩盘的最后信号。
纵观日本产业史,一个惊悚的死亡魔咒早已注定:任何行业只要掀起 “大合并”,离消亡就只剩一步之遥。
![]()
合并谈判破裂,汽车巨头陷入生死局
2025 年 2 月 5 日,日产与本田的合并谈判正式宣告破产,这场曾被寄予 “重振日本汽车荣光” 厚望的合作,终因本田提出全资收购日产引发强烈反对而告终。这一幕并非首次出现,却再次印证了日本产业的 “合并魔咒”—— 抱团取暖往往成为崩盘的前兆。
谈判破裂的背后,是日系车企集体承压的财务数据。
![]()
财年财报显示,日产净亏损高达 6709 亿日元,同比下滑 257.3%,创下历史第三大年度亏损,其中国区销量从 2021 年的 113 万辆骤降至 69.7 万辆,有高管曾透露公司现金仅能支撑生产线 12 个月。
本田的日子同样艰难,全年净利润同比骤降 24.5%,第四季度单季净利更是暴跌 87%,关税政策带来的利润影响预计达 6500 亿日元,迫使它推迟加拿大 150 亿加元的电动车项目,将部分生产转移至美国。
![]()
即便是表现相对稳健的丰田,也未能幸免。其全球营收虽增长 6.5% 至 48.03 万亿日元,但日本本土、中国、北美三大市场营业利润分别减少 3275 亿、1148 亿、4205 亿日元,隐忧已清晰显现。
为求生存,日产在 2025 年 5 月宣布进一步裁员 1.1 万人,累计裁员规模将达 2 万人,占全球员工总数的 15%,同时关闭墨西哥、阿根廷等 7 个海外工厂,试图通过削减 5000 亿日元成本实现止血。
![]()
面板与造船业先例
汽车产业的困境并非个例,显示面板行业早已走过相似的下坡路。
2012 年,索尼、东芝、日立抱团组建 JOLED 公司,试图整合资源守住优势。要知道在巅峰时期,日本企业曾垄断全球 95% 的显示面板出货量,等离子面板技术更是独步天下,三星、LG 都需从其采购核心部件。
![]()
抱团之后的日子却愈发艰难。中国京东方、TCL 华星光电等企业加速技术突破,不仅实现 LCD 面板量产,更在 OLED 领域实现赶超,凭借成本控制与规模优势抢占市场。
到 2024 年,日本显示面板全球份额仅剩 2.3%,JOLED 公司连年亏损,2023 年不得不接受丰田注资才勉强维持运营,曾经的技术神话彻底褪色。
![]()
造船业的衰退同样刺眼,2019 年,日本两大造船巨头三菱重工与三井 E&S 造船合并商船业务,组建日本海事联合公司,彼时日本造船业已从巅峰时 50% 的全球份额滑落至不足 10%,合并被视作最后的自救。
但合并未能阻挡颓势,中国造船企业在 LNG 船、大型集装箱船领域实现技术突破,承接订单量持续攀升。四年后,日本造船业全球份额跌至 2.8%,连全球前五都无法进入,曾经的造船强国地位被中国彻底取代。
![]()
中国产业崛起
日本产业的衰退轨迹中,中国力量的崛起成为关键变量。
在显示面板领域,京东方已连续多年占据全球 LCD 面板出货量榜首,2024 年其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显示屏出货量均位列全球第一,不仅在规模上超越日本企业,更在柔性 OLED、Mini LED 等新技术领域实现领跑。
中国企业的快速迭代,让依赖传统技术的日本面板企业难以跟上节奏,市场份额被持续挤压。
![]()
造船领域的竞争同样激烈,中国船舶集团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造船企业,2024 年承接新船订单量占全球总量的 49.8%,在高附加值的 LNG 船领域,沪东中华造船已具备自主设计建造能力,打破日本企业的长期垄断。
中国造船企业不仅能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更能通过全产业链优势控制成本,让日本造船业的传统优势荡然无存。
![]()
汽车市场的格局重塑正在加速,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凭借电池技术、智能驾驶系统的优势快速崛起,2024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达 600 万辆,占全球新能源汽车出口总量的 60% 以上。
面对冲击,日系车企不得不调整策略,丰田与本田等四家日本车企联合宣布未来 5 年投资 1500 亿泰铢在泰国生产电动汽车,丰田亚洲区首席执行官前田雅彦直言 “需要完全进入追赶模式”。
日产在中国市场推出售价 11.99 万~14.99 万元的纯电车型 N7,试图通过降价争夺市场,但其承诺的固态电池技术要到 2028 年才能量产,短期内难以改变竞争态势。
![]()
结语
从显示面板到造船业,再到如今的汽车产业,日本产业的 “合并魔咒” 背后,是技术迭代放缓与市场应对滞后的现实。
曾经垄断 95% 市场份额的显示面板产业仅剩 2.3% 份额,造船业从半壁江山跌至 2.8%,汽车巨头陷入亏损与裁员困境,这一系列变化并非偶然。
中国产业的崛起并非简单的规模扩张,而是技术突破、产业链整合与市场响应速度共同作用的结果。
![]()
从面板到造船,再到新能源汽车,中国企业用持续的创新与高效的执行,改写了全球产业竞争的格局。
日本产业的经历或许能为全球企业提供镜鉴,在技术快速迭代的时代,唯有主动求变、紧跟市场,才能避免陷入衰退循环。
未来,随着中国产业在更多领域实现突破,全球产业格局还将迎来更深层次的调整。
官方信源及链接:
证券时报:《日系车企三强电动化突围:丰田稳健、本田阵痛、日产生死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