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丰田汽车宣布推迟位于福冈县的规划电池工厂建设工作,该工厂原计划成为全球首个量产固态电池的生产基地。官方解释暂停原因是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放缓,特别是北美地区的销售增长未达预期,影响了整体投资部署。
丰田强调此次调整并非取消项目,公司将在未来约一年内重新评估并制定新计划,工厂的启动时间及生产内容可能进行相应变更。
据悉,日本多家车企正同步调整动力电池产能布局,其中日产已正式取消在福冈建设新工厂的方案,并将相关设施转移至北九州市。
对此,知名大V博主@风云学会陈经 发长文称:“日本豪赌技术路线很可能又失败了”。陈经认为,丰田暂停福冈固态电池工厂建设,本质是技术路线选择失误与成本控制失败,而非全球电动车需求问题,日本固态电池豪赌大概率重蹈氢能汽车覆辙。
![]()
丰田早在十多年前就已展示固态电池样品,最初计划 2025 年实现量产,后续多次推迟时间表至 2027-2028 年商用化,而此次项目暂停后,实际量产可能要延后至 2030 年以后,且预计量产规模仅 1 万辆,几乎不具备产业层面的实际意义。
丰田的核心困境集中在技术与成本两大层面:技术上,它选择了风险极高的硫化物路线,这类材料具有剧毒特性,生产过程中必须依赖惰性气体保护,直接导致生产成本飙升;同时固态电解质难以像液态电解液那样充分浸润正负极,加工难度远超液态电池,从物理层面来看,其成本降低缺乏可行的路线图,想要实现市场化的成本控制难比登天。
![]()
![]()
更关键的是,固态电池的成本竞争力需与中国已成熟落地的液态电池对比,若成本超出液态电池 2 倍以上,即便技术上有优势,商业上也完全不成立 —— 液态电池已能满足主流使用需求,仅有的起火风险不足以让用户多花数十万元选择固态电池,这一点成为丰田难以突破的市场瓶颈。
对比中日电池企业的发展策略,差异十分明显。日本企业显得固执且激进,丰田过度依赖本土封闭供应链,一味执着于全固态电池路线,对液态电池、半固态电池路线不屑一顾;而中国电池企业则更为灵活务实,不硬磕全固态电池的技术难关,转而先推进更具可行性的半固态电池 —— 保留部分电解液的设计既提升了电池性能指标,又有效控制了成本,具备实际落地和市场化的价值。
综合来看,丰田在固态电池领域的豪赌,因技术路线冒险、成本失控以及供应链封闭等问题,难以形成市场竞争力,日本此次押注固态电池的策略大概率会重蹈其氢能汽车路线失败的覆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