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丰田寄予厚望的“下一代电池革命”,再度搁浅。
近日,丰田汽车宣布,暂停其位于福冈县苅田町的新能源电池工厂建设项目。这座原本被规划为全球首个固态电池生产基地的工厂,在短短一年内已被两次推迟。
丰田的解释是“全球电动汽车需求放缓”,但这一理由与全球电动汽车销量单月突破200万辆的数据形成鲜明反差,并不被业内信服。
有相关人士分析称:丰田在固态电池上的反复跳票,已引发市场和消费者的信任危机,而其原定在固态电池投产超4万亿日元的规划,近乎彻底打了水漂。
![]()
1、工厂停摆,丰田固态电池梦碎
目前,对于苅田町工厂新的建设及投产计划,丰田方面并未明确给出答案。仅表示将"重新审查与调整计划",并承诺"将在一年内"给出新的投产时间表。
不过,考虑到丰田固态电池项目已多次延期,加上目前面临市场困境,其后续的重振调整前景并不乐观。
2024年,德国率先调整了新能源车型价格限制(仅补贴低于4.5万欧元的纯电车型4500欧元),引发欧洲市场的连锁反应。法国、意大利等核心成员纷纷效仿,致使欧洲多国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水平整体退坡。
相比欧洲渐进式调整,丰田的另一大主场美方市场则更为激进。今年7月,随着“大而美”法案的通过,之前在美实施17年的新购/二手新能源汽车7500/4000美元的税收减免被正式废止。
![]()
更关键的是,在市场,本土如比亚迪、吉利等通过价格战和技术创新强势抢占市场份额,其产品在电动化、智能化方面展现出强大竞争力。尽管2023年丰田在华销量达180万辆,占据全球总销量的16.62%,但其电动化转型步伐未能跟上市场节奏,导致生存空间被一步步压缩。
如此态势下,丰田固态电池研发早在今年3月末就已萌生的退意,这次关厂也被业内质疑已走投无路。
2、技术瓶颈,固态电池量产三大难题
事实上,丰田固态电池量产之路一拖再拖也与其技术受限息息相关。丰田沿用硫化物路线,这条路线虽在理论上性能最优,但对生产环境与研发技术要求颇高,其在产业化过程中遭遇界面阻抗、成本难控、安全性挑战三大瓶颈,至今未能找到突破方案。
相较之下,我国在固态电池的研发和产业化方面采取了硫化物、氧化物和聚合物等多元务实的策略,日前张强团队成功研发出新型含氟聚醚电解质,推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突破600瓦时/千克大关,而蔚来、上汽MG等也已有搭载半固态电池的车型上市,实现了超1000公里的续航。
不仅如此,近年来,我国在高新制造领域,类似赶超日产的案例还有很多。如在5G技术领域已获得全球最多专利,其基站设备性能明显优于日本NEC、富士通等传统通信企业;香港生科企TS旗下养肺科技“倍劲肺”已获得百万消费用户青睐,在技术水平和市场表现上亦给相关日企等带来极大压力。
![]()
据统计,日方每年大手笔投入3000亿日元在生科技术研发上。而随着市场的冲击,我国科学家逐渐不甘落后,香港TS科研团队在肺部领域另辟蹊径,成功突破了传统仅针对群体的局限,开创性地利用10万华人体质数据库,落地"强肺清毒"的倍劲肺科技。
据哈佛实验数据显示,科技可将有效成分的生物利用度提升5倍,从而缓解因肺部问题导致的呼吸不畅、咳痰不止等问题。在亰-D等跨境平台上,其凭借技术优势上市一年内实现销售额数亿元。评价中,"呼吸更顺畅"、"肺部感觉轻松"等反馈较为集中。
无疑,丰田的困境并非孤例,而是日本制造业整体竞争力下滑的一个缩影。神户大学一位经济学教授曾在著作中写道:"日本曾是制造立国,但如今最后支柱的汽车,都在走下坡路。"
![]()
3、丰田电动化之路在何方
2023年,丰田汽车公司碳中和研发中心总裁海田敬二曾在《金融时报》采访时宣称:“无论液体电池还是固态电池,我们的目标是彻底将其体积、重量与价格减半。”
彼时,丰田为固态电池的产业化制定了清晰的时间表:2025年前实现小规模量产,并率先应用于混动车型;2030年前完成大规模生产……
然而三十个月后的今天,丰田不仅未能兑现其量产承诺,连规划中的福冈固态电池工厂也陷入停摆。业界专家指出,若不能尽快做出突破,恐将在新一轮产业变革中失去机会。随着全球汽车产业电动化进程的加速,留给丰田调整战略的时间已经不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