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5年5月,夏普将龟山第二工厂出售,这座曾为苹果神话奠基的工厂,最终被剥离。
谁曾想,几十年前叱咤风云的日本制造,如今接连上演收缩戏码,从垄断全球95%份额到部分领域仅剩2.3%。
日本企业为何总在联手时加速走向灭亡?中国的崛起又揭示了怎样的发展真相?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龟山工厂落幕,日本制造业的死亡循环开始加速
这并非孤例,而是一场席卷日本制造业的系统性溃败。
面板产业,这个曾经的骄傲,如今只剩下落寞的背影,上世纪九十年代,日本企业的液晶面板全球份额高达惊人的95%,他们组建了紧密的技术联盟,既不对外分享,也不允许外部参与。
当全球市场向液晶转型时,日本企业却陷入了自我满足的怪圈。
![]()
松下固执地豪掷6000亿日元押注等离子,索尼则死守老旧的CRT技术,他们以为靠着内部抱团就能稳住市场,却没发现中国企业早已默默布局。
京东方、TCL等企业一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一边投入巨额资金搞自主创新,短短几年,一条完整的液晶面板产业链在中国悄然崛起。
等日本企业反应过来,市场早已被中国品牌抢占一空。
2024年,中国电视企业全球出货量占比突破30%,仅海信、TCL、小米三家的份额,就超过了三星和LG的总和,日本品牌的全球占比只剩9%,在本土市场更是被中国品牌拿下近半份额。
![]()
曾经不可一世的行业霸主,彻底沦为他人故事的配角。
同样的剧本,也在半导体领域同步上演。
早年,日本在半导体材料和设备上占据绝对优势,东京电子、斯库林控股等企业,几乎垄断了全球核心设备供应,他们和国内的材料厂商、芯片制造企业,形成了封闭的供应链体系。
为了保住垄断地位,日本甚至配合美国搞出口管制,他们以为这样就能遏制中国的发展,结果却事与愿违。
![]()
中国是日本半导体设备最大的市场,管制直接打击了日本企业自己。
东京电子近一半的收入来自中国,斯库林控股的中国市场占比也超过50%。
这种封闭和封锁,最终让自己的优势慢慢消失殆尽。
![]()
日本企业衰亡的“成功陷阱”
这场溃败的病根,深植于日本制造业的“孤岛思维”之中。
二战后,日本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是承接了美国的产业转移,这种发展模式,让企业养成了依赖外部技术、内部抱团取暖的习惯,他们缺乏自主创新的勇气和动力。
上世纪八十年代达到巅峰后,企业开始满足于既得利益,大量研发资金被投入到传统技术的改良上,颠覆性创新领域的投资却不足10%。
索尼执着于改良特丽珑显像管,无视液晶技术的悄然崛起,丰田则死守混合动力专利,对纯电技术视而不见,这种“性能过剩”的创新陷阱,让日本企业错失了一次次产业变革的机会。
![]()
更严重的是,日本企业的抱团模式形成了庞大的既得利益群体,任何颠覆性技术,都可能威胁到整个联盟的生存。
丰田的“协丰会”供应链体系,让电驱动等新技术难以落地生根。
这种封闭的产业生态,导致了典型的“加拉帕戈斯化”现象,即在封闭环境中形成的技术和标准,根本无法适应全球市场的需求。
![]()
手机领域死守FeliCa支付,拒绝兼容国际通用的NFC标准。
氢能源专利占全球60%,却因技术封锁导致产业链孤立,最终都被市场无情淘汰。
这种自我锁死的发展模式,最终让日本制造业陷入了“越难越合并,越合并越难”的死亡循环。
![]()
中国模式的精准打击
与日本的封闭相反,中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一个开放创新的产业生态。
这个生态以巨大的本土市场为试验田,以国家战略为指引,它彻底打破了日本的“系列”封闭供应链,实现了全球资源的协同整合。
中国企业不搞全流程包办,而是专注分工协作,将成本压到极致。
![]()
功率芯片制造就是最好的例子,中国企业各干各的,效率极高,日本企业非要自己从头做到尾,光能源成本就占了衬底制造的三到四成。
这种开放的模式,让中国企业能整合全球的钢材、设备,结果就是,中国造出的船比日本更便宜、交货更快,订单自然都跑了过来。
日本船厂,最后只能接些没人要的零散小订单。
![]()
中国官方出台的中国制造2025、产业链自主可控等政策,为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而庞大的国内市场,更为企业提供了充足的试错空间和成长土壤,比亚迪的崛起,就是这种开放模式下的完美产物,它不仅在国内抢日系车的份额,还直接冲进日本本土市场。
2025年,比亚迪专门给日本市场造了符合K-Car标准的纯电车RACCO。
用“一辈子能省一半钱”的优势,硬生生在日系车的地盘上凿开了一个口子。
![]()
这是一种精准的战术打击,直击日本企业“高成本、高油耗”的软肋。
日本出口管制的反噬效果同样明显,倒逼中国企业加速了自主研发。
如今,中国已经建起了从设计、制造到封装测试的完整半导体产业链,长江存储、长电科技等企业在全球市场站稳了脚跟,而日本的份额却在持续萎缩。
![]()
的生存指南
这场对决的意义,早已超越中日两国,揭示了一个普适的“产业生态法则”。
任何一个封闭的系统,无论曾经多么强大,最终都将被更开放的系统所替代,这不仅是商业竞争,更是组织进化方式的根本性对决。
日本汽车产业的“合并梦碎”,就是这条法则最生动的注脚。
![]()
日产前CEO戈恩一针见血地评价,这根本就是个绝望到极点的举动。
本田和日产身处同一个市场,造的产品也大同小异,根本找不到真正的协同效应,谈判桌上,本田的傲慢和日产的自尊心,最终让这场“抱团取暖”变成了“抱团等死”。
本田甚至提议收购日产100%的股份,这种近乎羞辱的提议,日产当然强烈反对。
技术路线上的南辕北辙,更是让这场合并从一开始就注定失败,日产坚定地走电动化路线,本田却还把宝押在氢能源上。
![]()
这种内部分裂,让日本汽车产业这个国家的命根子,正走向崩盘的最后信号。
全球产业竞争的核心,从来都是“技术创新与市场适应能力”的综合较量,只有紧跟趋势、打破壁垒、协同发力,才能在时代变革中立于不败之地。
这不仅是给日本的启示,更是给所有身处变革浪潮中的组织和个人的一面镜子。
在时代的洪流中,唯有打破围墙,拥抱开放,才能避免成为下一个被淘汰的孤岛。
![]()
结语
日本制造业的衰落,不是一场意外,而是封闭生态在时代浪潮下的必然溃败。
未来的全球竞争,核心是开放与封闭的对决,属于那些敢于打破壁垒、拥抱协同的创新者。
下一个被淘汰的孤岛会是谁?这个问题,值得每个企业和国家深思。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