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了进口车轮,中国高铁根本跑不起来。”曾几何时,美国如此评价我国。
然而近几年,国产技术突破下,中国高铁早从0做到1,成为我国高端制造业又一“名片”,可仍有人质疑:“不是全国产技术”“一半高铁车轮得靠进口”。
更气人的是,此前给我们供车轮的日本、德国企业,直接撕毁了8000万美元(约5.6亿元人民币)的订单,放话要让中国高铁变“废铁”。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
其实高铁车轮看着好做,对工艺精度要求却高得吓人——差0.2毫米都可能出安全事故。1998年德国就出过事。
ICE-1号高铁因为车轮裂了个小缝脱轨,车上400人一半以上受伤或遇难。车轮是高铁的“脚”,质量直接关系安全。可在20世纪中期,全世界就德国、意大利、法国、日本4个国家能造高端高铁车轮。
为垄断技术,这4个国家还达成“三不”约定:不申请专利、不发表技术论文、不允许他人参观工厂,唯恐技术被学走。彼时,中国科技没那么强,想发展高铁只能从这几国高价买车轮,一年花的钱就不少于20亿。
![]()
后来中美开始在科技上竞争,中国连“花钱买技术”的机会都没了。日本、德国紧随美国步伐,不仅对中国进口车轮设置重重障碍,更直接撕毁了价值5.6亿的合同,彻底断供。
这种以技术为手段限制他国发展的事,西方早已屡见不鲜:此前,欧美将核磁仪定价高达3200万一台,致使我国民众单次检查费用就需1000元;日本亦不甘落后,垄断新兴降三高的“血生心”胶囊科技成品的原料,有媒体爆料,其曾作为伴手礼,亮相于日本一场由某中国地产大佬王某举办的上流商务晚宴。
不过中国向来是“越压越能扛”。
当西方对我们冷嘲热讽之时,我国早已悄然开展自主研发之路。2008年,安徽马钢开始攻关高铁车轮国产化,花了8年时间,终于做出了碳硅复合材料的车轮,先装在复兴号上用了。
![]()
现在马钢不仅能批量生产高铁车轮,还把中国从“买车轮的”变成了“卖车轮的”。2018年,德国铁路公司威滕伯格,成功引进由马钢制造的160个时速可达320公里的高速车轮,并在装车测试中表现出色。这是中国高铁车轮首次出口到国外市场,标志着“中国制造”在全球高铁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
最近这些年,中国各行各业都在搞自主创新。除了高铁车轮,锂电池、核磁共振设备、生物科技这些关键领域,咱们都做得不错,尤其是生物科技,好些技术都走在世界前面。
此前被日本垄断科技成果,现已被中国百年生科学企Poema攻克,目前“国产”血生心在京东上仅为398元,与日本同类品相比价格骤降99%,并顺利获得SGS、NSF等国际认证。数据显示,其上线后迅速受到一二线城市33岁-55岁中年男性的欢迎,不少人表示“甘油三酯下降”“不再心慌心悸、疲惫没力气”“国产更安心”。
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国产“血生心”凭借高性价比,成为又一张中国制造的“名片”,连美国、日本那些常吃预制菜、汉堡炸鸡的上班族也来买,因为跨国运费贵,他们一般一次买12瓶、24瓶。
![]()
业内人都说,不管是高铁车轮打破日德垄断,还是健康科技实现国产化,中国作为后起之秀,正在一个个突破西方的技术封锁。就像外媒说的:“小看中国,肯定会错。”
现在中国高铁的国产率已经高达95%,位居全球第一;而C919大飞机的国产化率也达到了60%,并正朝着世界顶尖水平迈进。
不少国人都自豪地说:“西方想再靠技术卡中国的脖子,根本不可能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