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长途飞行后,小腿突然肿胀疼痛;久坐办公后,脚踝发麻发凉;甚至只是周末宅家刷剧,就感觉胸口发闷?这些看似"小问题",可能正是血栓在向你发出警告!
血栓,这个在你身体里"悄悄生长"的"隐形杀手",每年在全球造成约100万人死亡,相当于每分钟有2人因此丧命。更可怕的是,血栓往往在你毫无察觉时悄然形成,直到它"爆发"——导致肺栓塞,瞬间夺走生命。
别被"血栓"吓到,但别忽视它!
血栓不是"老年人的专利",它可能发生在任何年龄段、任何健康状况的人身上。
血栓:血管里的"不速之客"
血栓,简单来说,就是血管里多出来的"血块"。它像一块"顽固的泥巴",在血管里凝结成块,阻碍血液流动。当血栓脱落,随血液流动到肺部,就可能引发"肺栓塞"——这是血栓最致命的并发症,也是导致猝死的"元凶"之一。
血栓形成有三大"帮凶":
1. 血管"受伤":就像皮肤划伤后会结痂,血管内壁受损后,血液会"自发"凝结。
2. 血液"变稠":当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如生病、手术后、服用避孕药),更容易形成血栓。
3. 血流"停滞":长时间不动,如久坐、久站、久卧,血液流动变慢,给血栓"生长"提供了机会。
![]()
血栓的"伪装术":你可能正在忽视它!
血栓的早期症状往往"伪装"得像普通的"小毛病",极易被忽视:
1. 下肢肿胀:单侧腿突然变粗,像被"吹胀"了一样,按压后凹陷不恢复
2. 疼痛不适:小腿像被"抽筋",走路时加重,休息后缓解
3. 皮肤变化:发红、发烫,严重时皮肤变紫
4. 肺栓塞信号:突然呼吸困难、胸痛、头晕、甚至晕厥
警惕!这4个"麻、肿、跛、晕"可能是血栓的求救信号!
血栓的"高危人群":你可能就在其中
血栓不是"只找老人",以下人群风险更高:
1. 久坐族:办公室白领、司机、学生,每天坐姿超过6小时
2. 术后/产后人群:手术后、分娩后卧床时间过长
3. "三高"人群: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患者
4. 吸烟者:吸烟导致血管收缩,血液黏稠
5. 长期服药者:服用避孕药、激素类药物的人群
![]()
预防血栓:动起来,"栓"不住!
预防血栓,其实很简单——动起来! 专家说:"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想血栓不上身,那就做到一个字:'动'。动起来,'栓'不住!"
预防血栓的"黄金法则":
1. 每小时"动一动":久坐办公时,每30-60分钟起身走动5分钟,做简单的踝泵运动:
平躺,膝部伸直
踝关节向远端最大限度伸直,保持3-5秒
踝关节向近段最大限度背屈,保持3-5秒
以踝关节为中心,作360度环绕
2. 多喝水,少"粘稠":每天喝水1500-2000ml,避免血液黏稠
3. 健康饮食: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少吃高油高脂食物
![]()
血栓预防的"误区":别被这些谣言误导!
误区一:"血栓只发生在老年人身上"
真相:血栓不分年龄,年轻人也常见,尤其久坐、久站、熬夜人群
误区二:"血栓只有下肢会出问题"
真相:血栓可发生在任何部位,肺栓塞是最危险的并发症
误区三:"血栓就是'血块',没什么大不了"
真相:血栓脱落导致的肺栓塞,1小时内死亡率超30%
![]()
血栓的"救命时刻":一旦出现这些症状,立即就医!
1. 突发呼吸困难,深呼吸时加重
2. 胸痛,像被"压住"一样
3. 晕厥或意识模糊
4. 咯血(粉红色泡沫痰)
记住:血栓是"时间的敌人"! 每延迟1小时,死亡风险增加10%。
血栓不是"无法避免的命运",而是可以通过生活方式改变来预防的。数据显示,通过科学预防,血栓发生率可降低50%以上。
"血栓不是'老了就该有'的病,而是'动起来就能防'的慢性病。你不是在与疾病对抗,而是在与健康同行。"
从今天开始,改变你的生活习惯,关注血管健康。你的每一次起身走动,每一次多喝一杯水,都是在为心脏和血管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