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新能源车市如今是“神仙打架”现场——增程、插混、纯电各种路线齐上阵,硬是把油车市场份额挤到50%以下。
可热闹背后藏着个冷门事实:这么多车企里,真靠纯电赚钱的,目前就小米一家。
![]()
先看盈利车企的“成分表”。比亚迪、长安这些传统大厂转型新能源后赚了钱,但人家油电混着卖;新势力里理想、赛力斯、零跑也盈利了,可仔细一扒拉,理想80%的销量靠增程式,赛力斯问界系列增程版占大头,零跑也是增程版才是利润主力。
反观纯电路线,除了小米,几乎找不到第二家盈利的纯电车企——蔚来还在亏,小鹏也推出增程式X9了。
![]()
小米为啥能成“独苗”?2025年三季度数据说明问题:单季电动车收入290亿,交付超10万台,均价26万,毛利率25.5%,经营收益7亿。
从去年4月首车交付算起,小米用18个月完成从亏损到盈利的跨越。关键在于它只做纯电——SU7、SU7 Max全是纯电平台,没碰增程式。这背后是实打实的成本控制:规模效应摊薄成本,供应链管理压低零件价格,最终在纯电路线上撕开盈利口子。
![]()
但纯电赚钱难,增程式却“好日子”到头了。今年7月起,增程车销量首次同比下滑,连续数月负增长。为啥?市场在变——用户开始接受纯电,政策导向也偏向零排放,增程式作为“过渡方案”的热度在降。更关键的是,增程式利润虽高,但技术门槛低,竞争者一多,价格战打起来,利润自然被压缩。
![]()
现在盈利的增程式车企,未来转型纯电时可能要“吃苦头”。比如理想,若全面转向纯电,需要重建供应链、调整生产线,前期投入巨大;零跑若减少增程版产量,销量可能下滑,影响利润。更现实的是,纯电技术研发成本更高,电池、电机、电控都得自己啃硬骨头,不像增程式能借油车的发动机技术。
所以小米的盈利,不仅是自家突破,更给行业指了条路——纯电不是“赚不到钱”,而是需要更精准的成本控制和更坚定的路线坚持。
![]()
当市场从“混动过渡”转向“纯电主流”,那些靠增程式盈利的车企,得提前准备“转型阵痛”:要么像小米这样死磕纯电技术,要么在混动和纯电间找到新平衡点。
说到底,新能源车市的“洗牌”才刚开始。纯电车企能不能活下来、赚到钱,最终拼的是技术硬实力和成本管控力。小米开了个头,接下来就看谁能跟上这波“纯电浪潮”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