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联合国总部的电子屏亮起了一片绿色。13票赞成,0票反对。这一刻,著名的“红灯”没有亮起,只有两盏黄灯闪烁——中国和俄罗斯投下了弃权票。
![]()
大洋彼岸,当选总统特朗普难掩兴奋。他在社交平台上连用惊叹词,点名“鸣谢”中俄英法。在他看来,这是一场完美的程序胜利:没有否决票,只有通过的掌声。这种“胜利+感谢”的组合拳,对于他国内的支持者来说,是一剂简单有效的强心针。
![]()
但若是撕开这层外交包装纸,里面裹着的东西却并不那么温情脉脉。
这就好比一场精心设计的局。美国这次学聪明了,不再直接触碰五常的“生死线”。以前是一票否决就翻脸,这次是只要你不投反对票,门就开着。中俄的选择很务实:加沙的医院堆满担架,发电机成了哑巴,水电比黄金还贵。当务之急是把那一层“人道主义”的窗户纸捅破,让救援卡车进去。投赞成票?文本里全是漏洞,不能签。投反对票?救援通道会被再次堵死。弃权,是留有余地的警告,也是给生命让路。
![]()
在这个所谓的“胜利”决议里,魔鬼藏在细节中。
文本里虽然写着“非军事化”和“边境安全”,但谁来定义安全?草案提到了一个“和平委员会”,还有一支国际部队。听起来很美,实际上这支部队的遥控器可能握在华盛顿和特拉维夫手里。哈马斯被彻底排除在外,连边境管理都要由以色列和埃及说了算。这就像是给加沙现有的高墙电网,戴上了一顶合法的联合国帽子。
更有趣的是那种熟悉的“配方”。回看2023年关于苏丹制裁的投票,同样的13:0,同样的中俄弃权。那时候美国也是作为“执笔国”,设定了一堆根本无法达标的基准。你看上去那是解除制裁的路线图,实际上是把锁焊死的说明书。这种“永远无法达标”的设定,让制裁成了永久的政治施压工具。
![]()
现在的加沙决议也有这个味道。表面上说是为了巴勒斯坦建国铺路,实际上搞了个过渡期监督权。标准谁定?委员会谁领导?都是美方话语权占优。这就是把政治现实和和平愿景做了个物理隔离。只要那个“和平委员会”觉得条件不成熟,过渡期就可以无限拉长。
俄罗斯代表涅边贾看得挺准,这给的是一张“空白支票”。没有明确的监督机制,国际部队进去就是去填坑的,甚至可能把加沙变成新武器的实验场。哈马斯那边反应很快,深夜就发了声明,直接把这定性为“强加的监护”,拒绝交枪。
所谓的“外交大胜”,不过是特朗普和内塔尼亚胡的一场政治双簧。前者拿到了外交加分,后者想在战场上继续保持优势。
![]()
但战壕里的泥巴和血迹不会因为纽约的一纸决议就干涸。如果不解决主权和边界的硬伤,只谈“委员会”和“管控”,那就是在火药桶上盖层布。
哈马斯已经放话,抵抗是合法的。一旦那些带着偏架任务的“国际力量”进场,原本的冲突方只不过多了一个。那一纸13:0的决议,在加沙的废墟上,可能连一张挡风的纸板都算不上。
真正的和平从来不是单方面宣布的胜利,而是各方都能痛过之后坐下来,把手从扳机上挪开。现在的局面,更像是美以筹谋的初步告捷,而对于那片土地上的人来说,漫长的黑夜或许才刚刚过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