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一段视频在网上爆火,点赞数一下冲到了 116 万。
![]()
镜头里,一个约莫 7 岁的小姑娘,坐在路边早餐铺里吃东西。
她咬了口汤包,没想到汤汁没兜住,顺着下巴流下来,把衣服蹭得一塌糊涂。
换作别的家长,这会儿说不定已经扯开嗓子骂了。
但这孩子的爸爸,没慌也没恼,递过一张纸巾,声音轻轻的,帮她把衣服擦干净。
![]()
小姑娘接过纸巾,脸上满是甜甜的笑,接着啃汤包、喝牛奶。
吃完后,慢悠悠晃到学校门口,还一步一回头,跟爸爸挥手道别。
![]()
后来看到爸爸配的文字,那心态是真松弛:“管它迟不迟到,先让咱父女俩吃痛快再说。”
说不定这天,小姑娘确实上学晚了。
但她不会因为这点事,一整天都垂着脑袋,提不起劲。
因为有爸爸陪着吃早餐,她不用空着肚子进教室,更不会因为 “迟到” 两个字,钻牛角尖似地懊悔 —— 琢磨老师会不会说她,同学会不会笑她。
本来就是段简单的视频,直到我翻了评论区,才懂为啥点赞能这么高。
![]()
下面全是网友的心里话:“小时候哪敢这样啊!迟到、忘带作业、没系红领巾,随便一件事,在我眼里都跟天要塌了一样。”
![]()
那时候的我们,根本不知道,人生哪有那么多 “必须对”“不能错”,能包容的空间,比想的大太多了。
![]()
说白了,我们都盼着有这样的爸妈!谁不希望自己做错点小事、慌得不行的时候,爸妈别指着鼻子骂,别抬手就打,而是温温柔柔站在身后,说句 “没事,有我呢”?
在这样家庭里长大的孩子,也许不一定能站在领奖台上,成别人嘴里的 “好孩子”,但至少,他们不会因为一点不顺心就钻死胡同,不会被逼到想不开的地步。
可再看另一边,有些家长的做法,真能让人血压往上飙。
他们总爱把孩子的小错往大了闹,把 “骂” 当教育,给孩子留下一辈子都忘不掉的童年阴影。
就说有个妈妈,对着镜头拍视频,哭得稀里哗啦,说自己因为一点小事,把女儿又打又骂。
事儿是这样的:她在女儿衣柜里翻到个兔子玩偶,记得这是女儿准备送老师的教师节礼物。
![]()
她连问都不问,直接认定女儿撒谎,肯定是没送出去,抓着玩偶就冲女儿发火,又是打又是骂。
那会儿女儿还睡得迷迷糊糊,被打得疼了才醒,带着哭腔解释:“我送了!是老师不要,又给我退回来的!”
![]()
这妈妈根本不信,掏出手机给老师打电话,问清楚了才知道,孩子说的都是真的。
按说这事到这,总得跟孩子说句对不起吧?结果她倒好,闹了半天,一句 “抱歉” 没有,反而在电话里让老师安慰自家孩子。
![]()
她哭成那样,也不是因为后悔,而是觉得委屈:“都怪孩子,为啥不第一时间跟我说老师没收礼物?害得我一大早心情全毁了!”
![]()
还有个妈妈,就因为一瓶矿泉水,大清早把女儿骂得抬不起头。
那瓶水本来放在饮水机旁边,女儿路过的时候渴了,随手拧开就喝了。
![]()
可炸了锅,妈妈指着女儿的鼻子骂:“你怎么这么懒?这么贪小便宜?”
她的逻辑简直没道理:“明明就站在饮水机旁边,不会拿个杯子接水吗?非要开一瓶新的,你是缺这口水,还是就想占这点便宜?”
![]()
就这么点小事,又是骂,又是扣零花钱,最后还得意洋洋,觉得自己这教育方式 “特别对”,能改掉孩子的 “坏毛病”。
![]()
更让人揪心的是,评论区里,好多网友都说起了自己的经历,每一条都看得人心里发紧。
![]()
“小时候打碎一个碗,我妈直接把我手打骨折了。就因为一个 3 块钱的碗,我这辈子中指都只能弯着,一看见碗就害怕。”
![]()
“有次端盘子,因为太烫没拿稳,掉地上了。我爸当着一屋子人的面,让我跪下,趴在地上把那些菜吃完。现在我一在人多的地方吃饭,手就忍不住发抖。”
“小时候光顾着吃糖,没第一时间跟家里来的客人打招呼。我妈上来就是一巴掌,直接把我换牙期的牙打掉了,还骂我‘没礼貌,白养你了’。”
![]()
这一件又一件事,哪里是 “教育”?
明明是把孩子往自卑的坑里推。也难怪很多人长大后,心里总像压着块石头,就算日子过得不错,也看不见阳光,总觉得自己 “不够好”。
可能有人会说:“不就是小时候被骂了几句、打了几下吗?至于记这么久?”
但心理学早就说了,很多你觉得 “正常” 的行为,其实都是童年创伤留下的后遗症。不妨对照看看,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情况?
第一种,“总往坏处想”。不管遇到啥事儿,都爱往最糟的方向琢磨。
工作上出了点小错,立马就慌了:“是不是我能力不行?
会不会被开除?以后找不到工作怎么办?”
给另一半发消息,对方过了半小时没回,脑子里已经开始胡思乱想:“他是不是讨厌我了?是不是想分手?是不是外面有人了?”
明明事情还没发生,自己先把自己吓得不行,跟演了部灾难片似的。
为啥会这样?多半是小时候没安全感造成的。
爸妈对你要求特别严,批评、指责跟家常便饭一样,夸奖、鼓励却比登天还难。
时间长了,你心里就种下了 “习惯往坏想” 的种子。
遇到点小事,第一反应不是 “能解决”,而是 “完了,要出事”,慌得不行。
第二种,更容易把没明确意思的信号,当成不好的暗示。
比如跟同事打招呼,对方没笑,就只是点了点头,你就会琢磨:“他是不是不喜欢我?是不是我哪里得罪他了?”
路上遇到朋友,对方没跟你说话,你又会想:“他是不是故意不理我?是不是对我有意见?”
这其实是创伤后遗症的一种。从小被爸妈严格苛责的孩子,对别人的情绪特别敏感,简单说就是 “太容易多想”,总在不自觉地琢磨别人的心思,而且还总往坏了想。
就像《身体从未忘记》里写的:“如果你觉得安全、有人爱,你的大脑就会很擅长探索、玩闹和合作;可如果你总被吓到、觉得自己没人要,你的大脑就会变得只会感受恐惧和被抛弃。”
好在,我们都已经长大了,不是当年那个只能被动接受 “教育” 的小孩了。我们有能力改变自己,过不一样的人生。
而且你会发现,现在越来越多年轻爸妈,正在用一种 “新的中式教育”,给孩子一个能治愈一辈子的童年。
前几天热搜上就有段视频,家里的监控拍下来这样一幕:
一个小男孩蹦到懒人沙发上玩,没注意把沙发蹦坏了,里面的泡沫球撒了一地,跟下雪一样。
换作别的家长,说不定早就吼起来了。
![]()
但这孩子的爸爸,不仅没生气,还来了兴致,陪着孩子一起在泡沫球里打滚,假装是 “下雪”,父女俩笑得特别开心。
![]()
妈妈过来看到这一幕,也没发火,只是笑着说:“行啊,玩得挺开心,不过你们俩得把这里收拾干净,不然别想睡觉。”
![]()
你看,爸妈情绪稳定,还能用玩笑化解问题,再陪着孩子承担后果,这对孩子来说,比给多少钱都宝贵,是一辈子都用不完的精神财富。
![]()
还有个例子,女儿不小心把丙烯颜料弄到芭蕾裙子上,洗了好几遍都洗不掉,急得快哭了。
![]()
妈妈没骂她 “不小心”,反而拿来画笔,陪着女儿在裙子上把那几滴颜料画成了可爱的小鸟。
原本的 “脏印子”,变成了独一无二的装饰,女儿也破涕为笑。
![]()
这样的爸妈,让我想起荣格说的一句话:“被爱是什么感觉?就是这个人不怪你,在人生这个大游乐场里,他希望你能自由自在地玩得开心。”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能幸运地有这样的爸妈。
但没关系,长大后的我们,还有机会打破这种 “代代相传的创伤”,重新把自己养一遍。
![]()
下次再犯错,别像小时候那样,在心里把自己骂得一文不值,而是像那个早餐铺的爸爸一样,对自己说句:“没事,错了就改,没什么大不了的。”
下次再忍不住往坏处想,别自己吓自己,而是告诉自己:“脏了就收拾干净,出问题就解决问题,天塌不下来。”
记住,童年不是定数,不是说小时候受了伤,一辈子就只能活在阴影里。你的人生故事,你自己可以改。
你没法选小时候谁养你,但你可以选现在做自己的 “治愈者”,把过去的委屈、自卑,一点点抚平。
愿我们都能学会跟自己和解,也愿每个孩子都能被温柔对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