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李,最近走路总觉得腿沉,吃饭也没胃口,连晚上睡觉都做噩梦。”“你是不是又喝冰可乐了?这天可别贪凉啊,再说身体要排湿,靠喝绿豆汤可不一定灵!”
最近,65岁的李大爷时常在社区广场上和邻居们聊起“湿气重”,有的说蹭艾灸,有的说靠刮痧,还有人一到换季就买一堆“排湿茶”。
可李大爷总觉着喝汤、泡脚这些法子用完不见效,“湿气”从哪来、怎么走,心里没个底。
![]()
直到有次体检,医生看到他的舌苔发白、精神萎靡,笑着提醒:“老李,你该关注胃和脾了,日常饮食是根本。
我说的‘去湿主力’,可不是市面那些所谓神奇药,而是你家餐桌上经常被忽略的粗粮。”原来,“湿气”不仅仅是潮热天带来的困倦、不适,也可能埋下慢性肾脏病、代谢综合征等健康隐患。
春夏交替湿重,中老年人的脾肾功能本就逐渐减弱,“调脾益肾,粗粮除湿”,从吃对主食开始。绿豆汤不是唯一法宝,有4种粗粮对‘湿气重’尤为怕,还能护血管助排毒,你都吃对了吗?
![]()
都市快节奏,工作压力大,饮食油腻、运动量少,不少中老年人动不动觉得全身乏力、困倦重、四肢肿胀。
中医理论说“千寒易除,一湿难去”,现代医学研究也发现,体内“湿”实际上对应的是身体的代谢废物、过多的水分和脂肪堆积,可导致肥胖、高脂血症甚至肾功能异常。2021年《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发布调查指出,过半数中老年人存在体液滞留及相关代谢异常。
而脾脏被称为“后天之本”,主运化,负责水湿输布。平日主食以精米白面为主,纤维不足、升糖快,易让湿气内生。
![]()
相比之下,杂粮富含膳食纤维、优质蛋白、多种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利于促进肠道蠕动、调理肠胃、减少脂肪沉积和水分留滞。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一项历时8年的流行病学随访研究显示,规律食用粗杂粮者,发生代谢综合征和脂肪肝的风险分别下降12.6%和15.8%。
一是可溶性膳食纤维吸水膨胀,有助肠道清宿便、带走湿浊;二是杂粮含多种抗氧化物,能降低胰岛素抵抗和炎症水平,帮血管和肝脏排毒减负;三是粗粮中多酚和矿物质有“补脾健肾”作用,持久增强代谢动力。
也就是说,“脾强湿自化”,调理脾肾、首选粗粮。
![]()
燕麦含β-葡聚糖(可溶性膳食纤维),一碗燕麦粥膳食纤维可达4~6克,是大米的3倍。燕麦能帮助降低胆固醇、防止血管粘稠,也促使多余的脂肪和废水随粪便排出。哈佛医学院建议中老年人每周3-5次用燕麦代替一餐主食,既能降脂抗炎,也有助于缓解便秘,让体内湿气不易沉积。
荞麦含有芦丁,能改善血管弹性,减少下肢水肿,而且蛋白质、钙、铁等营养元素丰富。一项针对2000名社区老年人实验显示,每周吃2-3次荞麦面,半数参与者下肢浮肿感明显减轻。荞麦还有降血糖、降脂、防肥胖、健脾胃的作用,是脾虚水肿人群“除湿佳品”。
![]()
被中医称为“湿气杀手”的薏米,含有丰富的薏苡仁酯、蛋白质和微量元素,有助健脾祛湿、利尿排毒、减轻关节炎症。北京协和医院营养科建议,易水肿、中老年人每周煮2-3次薏米粥,坚持1个月后,部分人小腿水肿消退率达68%。
红小豆不仅富含蛋白、钾、铁、B族维生素,更有较强的利尿消肿功效。中华营养学会推荐红小豆为“低热量、高纤维利湿豆类第一位”。平日做粥、煲汤都可,辅助缓解樱锥体内湿浊、面部浮肿等。
这4种粗粮,“健脾益肾”,能让你不知不觉告别“湿重”的倦怠与沉闷。尤其是燕麦和薏米共同食用,对体重管理和血压稳定效果尤佳。要注意,薏米偏凉,脾胃虚寒者建议搭配红枣、山药同煮。
![]()
每种粗粮虽好,但若随意食用、份量掌握不当,容易造成腹胀、消化不适。科学建议:
主食粗细搭配:粗粮每日总量占主食的1/3-1/2,逐渐替换,避免暴增导致胃肠不适。组合煮食:可将燕麦+红小豆/薏米做成粥或饭,既提升口感,又综合营养。
荞麦适合做面条、凉拌或杂粮馒头,有助消化吸收;注意,有胃肠功能障碍者宜减量。选原味无添加品种,少吃精加工“高糖高油”粗粮零食。
![]()
薏米须先泡2-3小时再煮,减少生硬口感。一次食用量参考:燕麦/薏米30-50克,荞麦/红小豆按每日饮食安排增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