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这次访华,节奏挺尴尬的。 前面德国外长瓦德富尔先冲在前面,嘴上不稳,说了不少不中听的话,结果直接把访华行程搞黄。 绕了一大圈,最后还是得换人,换成副总理兼财政部长克林拜尔来收拾残局。
这次来,很多人一开始也不看好,觉得又要“说一套做一套”。 但真到北京坐下来聊完,结果挺意外的—— 中德最后拿出了一份联合声明,一口气达成了27项共识,内容不虚,方向也挺实在。 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德国这边,心里的那口气,算是缓下来了。
咱们把整件事,捋一捋。
![]()
最早出状况的是瓦德富尔。 人还没来中国,就在那儿嚷嚷台海问题,说什么反对中国“武统”,又提要求说中国要放宽稀土,还要怎样怎样。 说白了,该说的不该说的,全搅在一起。
结果大家也看到了,气氛瞬间冷下来。 最后只能宣布访华推迟。 这个“推迟”,懂的人都懂,就是不欢迎你。
瓦德富尔回去以后,在德国国内也没讨到好。 不少德媒直接点名,说他把对华关系给搞砸了。 你看,一边要显示“强硬”,一边又要跟中国做生意,嘴上逞强,现实挨打。
后来他自己也觉得不对劲,只能主动给中方打电话,试图修补。 中方态度还是很职业,说欢迎你来,话是这么说,但时间一个字没给。 什么意思?态度有礼貌,行动上告诉你:你不急,咱也不急。
这时候,默茨政府做了个比较现实的选择—— 换人。
于是就轮到克林拜尔出场。 他是副总理,又管财政,在德国政府里算是“讲账本、看数据”的那一派。 跟那些只会打意识形态牌的人不一样,他更关心的是经济、福利、产业、就业。
![]()
但是别以为他就是“亲华派”。 在来中国之前,他也说过一句挺冲的话。 他当时去参加一个欧盟会议,讨论取消“小额包裹免税”,矛头基本是对准中国电商的。 结果他来一句:“我们不要中国垃圾!”
这句话,很多中国网友当时都看见了,听着肯定不舒服。 不过你要冷静看,他这人就是典型的德国技术官僚思路: 一边要合作,一边要保护本国产业,嘴上不会太客气,但关键看他怎么做。
而且欧盟那套“小包免税”改革,现在还只停留在讨论和博弈阶段。 最后能不能通过,怎么通过,跟对华大方向还不是一回事。
从结果看,中方也没因为这句话就翻脸。 大国搞外交,看的不是一句话,而是整体路线。
真正让外界觉得“有点超预期”的,是这次谈出来的东西。
中德最后达成了27项共识。 别看是个数字,它背后代表的,是两件事: 第一,双方还愿意坐下来,把话说细; 第二,德国虽然嘴上有分歧,但在关键问题上没跟着美国一路极端走。
具体看,这次谈的内容挺广,最关键的几块是:
一是继续支持多边贸易体系。 就是说,大家还是要按世界贸易组织那套规则玩,不搞“谁拳头大谁说了算”。 反对单边制裁,反对说翻脸就翻脸的那种贸易霸凌。
二是加强中德金融合作。 这点挺关键。 德国想要更深地参与中国的金融市场,不是嘴上客套,是有自己现实考虑的。
![]()
为什么? 现在全球经济都在降速,风险一堆。 如果德国在金融、贸易上过度绑在美国那一边,一旦美方搞操作,德国就很被动。 所以他需要多一个“平衡锚”,而中国就是那个实实在在的选项。
你把这话翻译成人话就是: 德国不想把鸡蛋全放在美国这一只篮子里。 不然,美国要是搞起利率、货币、关税这几套组合拳,德国产业承压非常大。
而和中国多打交道, 一方面,能分散风险; 另一方面,能多接触亚太市场,带动更多跟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和项目。
三是强调用对话解决矛盾。 这一条听上去很虚,但其实特别重要。
现在很多国家一有意见分歧,就上来一个“加税”“制裁”“调查”。 短期看,是给国内情绪交代了; 长期看,是把自己能用的牌,一点点打光。
这次中德的表态,是把“世贸”和“多边机制”又搬出来。 也就是说,大家有摩擦,先上桌说,按规则走,不轻易走极端路线。
这对谁好? 对中国好,对德国也好,对整个欧洲也好。 因为一旦真的搞成你制裁我、我报复你,最后都得付出代价。
![]()
当然,克林拜尔在会谈中,也没忘记提他们心心念念的“关键原材料”。 德国现在最担心的是这个——新能源、电动车、芯片,这些行业要用的各种关键材料,很多都离不开中国。
他这次来,有一点意思也挺明显: 一边跟着欧盟喊“去风险”, 一边又想跟中国直接谈一个相对稳的供应关系。
你说这是不是有点两面? 是两面,但这是现实。 一个国家想当“价值观灯塔”是一回事,产业链要不要活下去,是另一回事。
从中方角度看,这次会谈达成的共识,对我们也有好处。
第一,稳定预期。 中德要是还维持住一个基本的合作框架,欧洲内部就很难在对华问题上彻底“一边倒”。
你看这两年,欧盟内部对华意见也不统一。 有的国家更务实,有的国家更激进。 德国作为欧洲最大的经济体,如果它在对华态度上偏向“稳住”, 其他国家就很难一咬牙,跟着华盛顿直接冲到最前面。
第二,给市场吃了一颗“定心丸”。 对企业来说,最怕的不是环境差,而是不确定。 只要知道“吵归吵,但不会动不动就掀桌子”,企业就敢规划长期项目。
从这个意义上讲,这27项共识,比某些“狠话”更值钱。
当然,我们也别太乐观。 现实就是: 这一次谈得不错,不代表以后风平浪静。 欧洲针对中国的调查、关税、所谓“产能过剩”这套说辞,肯定还会继续。 德国在一些关键节点上,也很可能继续跟欧盟协调立场。
所以对我们来说,有几点心里要有数:
第一,别指望别人“突然醒悟,全面倒向我们”。 中德关系,本质上是利益关系、现实关系,而不是哪一方突然良心发现。 这次德方是“松口气”,不是“转性”。
第二,该斗的地方,还是要斗。 在一些原则问题上,比如主权、安全、核心技术,中方的底线不会因为几句好话就模糊。 合作归合作,博弈照样博弈,该据理力争的时候,一点不能软。
第三,更重要的一点—— 我们要把自己的事干好。
你看这几年,为什么即便西方噪音这么大,他们还是离不开跟中国做生意? 不是因为谁喜欢谁, 而是因为中国的市场、产业链、基础设施、人才、技术,这些硬实力摆在那儿。
你越强,对方越不敢乱来。 你越稳,对方越得算计“得罪你的成本”。
站在普通人角度看,其实一个感受就够了: 世界不需要再多一场撕裂和对抗了, 大家更需要的是能把日子往上拉一拉,而不是往下拽。
这次德国副总理来中国, 某种程度上,就是在现实面前低头: 意识形态可以讲,利益账也得算。
最后,用一句话做个收尾:
风会吹来情绪, 但真正决定方向的,从来不是嗓门,而是利益和实力。 对我们来说,保持冷静,把自己做好,比什么“口头胜利”都更靠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