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福州长乐和平街再添一处非遗新地标,“草房布艺”非遗手作空间的正式亮相,让扎染、拓印、蓝晒等老技艺走进古街烟火,成为市民游客打卡的新选择。
这家新店的落地只是和平街千年文脉活化的一个缩影。从南朝集市到省级历史文化街区,从明清府第街到国家AA级旅游区,这条藏着1500年故事的古街正以“保护为基、传承为魂、创新为翼”的姿态续写着属于福州新区(长乐区)的文化新篇章。
![]()
市民游客体验非遗手作
修旧如旧 守住千年古街的“形与魂”
“一条和平街,半部长乐史。”作为长乐最古老的街市,这里自南朝初具集市规模,唐末望族聚居、明清达官显贵云集,郑和下西洋时的海商在此置业,“一师两状元”“一门三举子”都是出自这条古街的故事,“五街十巷”的鱼骨状布局承载着唐宋以来的街区肌理。
![]()
和平街历史文化街区。长乐城投集团供图
2018年,和平街启动修复保护工程,核心原则只有一个——“修旧如旧”。
按照传统建筑材料、工艺和规制,施工团队对170多座明清古府第、古民居进行修缮,还原“白墙黛瓦、高门宅第”的旧时风貌。
如今漫步青石板路,明代兵部侍郎陈省的“司马第”、长乐城区最大的明代古厝“陈氏民居”、唐上元元年始建的太平桥依然矗立,桥栏石狮栩栩如生,汾阳溪潺潺流淌,每一处都保留着古街最本真的模样。
保护不是封存,而是留住生活的温度。修复过程中,街区不仅保留了不可移动文物和历史建筑,更还原了老长乐的生活场景:清道光年间的“米自量”无人售货米店印记犹存,清末“宝宜楼”金银店的繁华将逐步重现,老人们在太平桥凉亭闲聊,孩童在巷弄间嬉戏,古街的烟火气从未消散。
活化赋能 让老建筑“活”在当下
如果说“修旧如旧”守住了古街的“形”,那么“活化利用”便赋予了它“魂”。和平街没有让古建筑束之高阁,而是让每一座老房子都有了新使命——陈氏民居变身长乐士绅文化馆,用文物展品讲述“海丝遗韵”与“甲第传承”的故事;司马第部分建筑打造为吴航老城博物馆,通过沙盘、影像重现吴航千年变迁;闽剧文化馆、郑振铎纪念馆、长乐记忆·蒙学馆次第开放,让市民游客在古今对话中读懂长乐文脉。
![]()
吴航老城博物馆。长乐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如今,“草房布艺”非遗手作店的入驻更增添了非遗手作体验,与街区内的香道、古琴等业态形成集群效应,让传统文化从“静态观赏”变成“动态参与”。
截至目前,和平街已吸引20多家商家入驻,涵盖特色餐饮、非遗美食、文创体验、民宿等多元业态。老建筑里藏着新体验,古街巷中飘着烟火气,这样的和平街,让“文化+旅游”有了最生动的表达。
古今交融 千年古街的未来可期
从昔日的“水陆必经之地”,到如今的“文化打卡胜地”,和平街的保护与开发始终围绕“延续文脉、服务民生”展开。2025年,和平街入选第六批省级历史文化街区,成为展示长乐海丝文化、侨乡文化、笔耕文化的核心窗口。
![]()
游客在街头拍照打卡。陈欢欢摄
未来,和平街指挥部还将稳步推进二期建设,进一步拓展文化体验空间;同时持续引入更多优质业态,结合传统节日举办特色文化活动,让非遗技艺、民俗风情与现代生活深度融合。这里不仅是游客眼中的“网红地标”,更是长乐人心中的乡愁寄托,是文化传承的“展示窗”,更是文旅融合的“新载体”。
1500年岁月流转,和平街从未停下生长的脚步。从“草房布艺”的非遗新生,到古厝活化的文化创新,这条古街用实际行动证明:保护历史不是守旧,而是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卓燕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