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通讯员 郑炜 记者 高达)11月19日,现代快报记者从苏州市林学会获悉,2025年苏州秋季猛禽监测已经圆满结束,总计监测到22种9578只次猛禽,创下了苏州秋季猛禽监测总数的新高。据悉,从今年8月中旬到11月,超70名志愿者开展了248次观察,见证了双“千猛日”的诞生,单日猛禽最高数更是高达2911只次。
![]()
据介绍,苏州的猛禽观察始于2011年,2015年起进入系统观察与统计阶段。截至目前,苏州地区观察到的猛禽总计36种,其中日行性猛禽28种。本地“留猛”有凤头鹰、红隼、松雀鹰、黑翅鸢、林雕(2019年首次记录)等;主要迁徙猛禽有灰脸鵟鹰、赤腹鹰、凤头蜂鹰、红脚隼、燕隼、日本松雀鹰等;主要越冬猛禽有普通鵟、雀鹰、苍鹰、游隼、鹗、白腹鹞等;罕见猛禽包括秃鹫、白尾海雕(2021年首次记录)、乌雕(2018年首次记录)、大鵟(2021年首次记录)、灰背隼、黄爪隼(2020年首次记录)、蛇雕等。
![]()
![]()
苏州位于江苏省东南部的太湖之滨,地势坦荡地平,自西向东缓倾;地形以湖泊湿地加低山丘陵为主,整体为东北——西南走势。根据历史资料统计,太湖的渔洋山、三山岛、旺山、西山、潭山、张家港凤凰山、常熟虞山等地是苏州的观猛胜地。
今年8月28日,苏州市林学会在线上发起秋季猛禽监测启动会,标志着2025年秋季猛禽观察活动的正式启动。9月初,凤头鹰、松雀鹰、红隼、林雕等留鸟活跃,迁徙猛禽以赤腹鹰为主,9月7日第一只日本松雀鹰在渔洋山出现,9月9日再次观察到4只燕隼,单日猛禽总数量维持在10只上下。
![]()
![]()
![]()
9月20日,苏州市第2届全民数鸟日启动,30余名观鸟爱好者在中国观鸟记录中心网站上传了观鸟记录,观测到88种野生鸟类。同时这天也是江苏省林雕同步调查日,长枪短炮、火眼金睛的观鸟爱好者“承包”了苏州的各个山头,他们等待着一年一度的猛禽秋迁。清晨的绵绵细雨和山间的雾气缭绕并没有难住上山的观鸟爱好者们,上午只有零星的凤头鹰、林雕巡山,终于在坚守到十二点半雨停以后,上百只的赤腹鹰鹰柱、鹰河如龙卷风般袭来。当日各个山头共记录到9种574只猛禽,主力军为赤腹鹰有521只,主要集中在渔洋山和潭山。
10月国庆中秋假期到来,在东南风的持续助力下,10月1日至3日,大批凤头蜂鹰集群过境,连续三天上演“百猛日”的壮观场面,成为这个长假中一抹亮眼的颜色。10月8日,由苏州湿地自然学校、苏州市林学会组织的渔洋山观猛活动,更像是一场期待已久的“线下见面会”。大家交流观猛心得,分享拍摄趣事,互换自制周边,场面温馨又热闹,当天记录到猛禽10种59只次。
![]()
10月10日,此前连日的高温,并未阻挡志愿者清晨上山的脚步,坚守终获回报。苏州首个“千猛日”诞生。数以千计的猛禽迁徙过境,刷新了苏州单日监测数据,其中渔洋山就记录到1935只灰脸鵟鹰,园区的星龙街区域上空也有400多只灰脸鵟鹰迁徙过境,张家港沿江和常熟虞山各有200多只灰脸鵟鹰,单日猛禽总数更是高达2911只次。这股强劲势头更是延续至次日,10月11日数据再次轻松破千,成为当之无愧的“观猛季”高潮。
10月中下旬,在渔洋山、大阳山、消夏湾等地多次出现“百猛日”,猛禽迁徙仍在继续。十月底消夏湾、渔洋山有上百只红脚隼集群。本年度气温普遍偏高,到十一月初仍有少量红脚隼、凤头蜂鹰、日本松雀鹰过境。11月12日,张家港沿江观察到短耳鸮的身影,宣告了猛禽迁徙季的结束。
![]()
![]()
2025年秋季苏州地区猛禽迁徙监测数据表现亮眼。经统计,本次秋季猛禽累计观察数量达9578只次,较2024年秋季的3473只次实现大幅增长,更刷新了苏州自2015年开展系统性猛禽监测以来的最高纪录。值得关注的是,监测期间先后出现10月10日、10月11日两个“千猛日”,成为本年度秋季猛禽观察的高光时刻。
苏州市林学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本年度数量位列前三名的猛禽分别是:灰脸鵟鹰4958只,单日最高2841只,连续创造两个“千猛日”的主力军,刷新了苏州单日猛禽最高数量和单一猛禽最高数量等多个纪录;赤腹鹰1188只,刷新了历史最高纪录,总数首次突破1000只;凤头蜂鹰815只,单日最高数量为209只,与去年基本持平。
图源:苏州市林学会朱晓东、赵晓琪、云凡、王志坚、周敏军、王任翔、郑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