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的童年记忆里,都藏着《黑猫警长》中那个雷雨夜的惊险场景:一只翼展巨大的猛禽突袭森林,掠走众多小动物,还嚣张地击伤了侦察的白鸽侦探——它就是:食猴鹰。
![]()
动画中的食猴鹰(图源:《黑猫警长》)
可你知道吗?这只动画里的“食猴鹰”,在现实中也存在!它正是来自菲律宾群岛的食猿雕(Pithecophaga jefferyi),也叫做食猴鹰、菲律宾鹰,是菲律宾的国鸟,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大的鹰科动物之一!
![]()
食猿雕(图源:Aimee Valencia)
![]()
卸下伪装后的食猿雕(图源:《黑猫警长》)
不过在现实中的它,可比动画里的“坏家伙”形象复杂多了,它不仅是“空中巨人”,更是急需保护的濒危珍宝!
从动画到现实:森林中的巨翼传奇
食猿雕仅分布在菲律宾吕宋岛、棉兰老岛、萨马岛和莱特岛的山地雨林深处,站立高度约86-102厘米,翼展可达约2.0至2.5米,有的记录甚至更宽,体重则通常在4.5到8公斤之间。当地人称它为“Haribon”,意思是“鸟中王”,可见它在民间传说中的地位。
![]()
食猿雕分布区(图源:Wikipedia)
食猿雕的长相极具辨识度。它头上的羽冠像狮鬃一样蓬松,棕白相间的羽色让它看起来威严又优雅。它的喙高耸而弯曲,足爪粗壮,能轻松攫起几公斤重的猎物。
![]()
食猿雕(图源:Shemlongakit|Wikipedia)
早期“食猿雕”这一名字的来源,是因为最初被学者检验的标本其胃中曾发现猴肉残片,由此引发误解,认为它几乎专以猴类为食。但后来的研究表明,这个名称是一个不准确的刻板印象。食猿雕是一种机会主义的顶级捕食者,会根据不同岛屿上猎物的丰富度和易得性来调整食谱!
![]()
捕食猕猴的食猿雕(图源:The Wildlife|Facebook)
在部分岛屿(如棉兰老岛),飞形鼯猴几乎构成菲律宾鹰的主要猎物,占比高达九成;而在缺乏飞狐猴的吕宋岛,它们则改以猕猴、巨型林鼠、蛇、巨蜥和猫鼬等林间动物为主食。研究者在鹰巢附近发现的猎物重量差异极大,从不足十克的小型蝙蝠到十四公斤重的菲律宾鹿皆有记录。
![]()
食猿雕抓走的小动物(图源:《黑猫警长》)
因此,“食猿雕”这一名字虽生动,却掩饰不了它食谱的多样性与生态适应性。在动画里,“食猿雕”不只抓走了小猴子,还抓走了其他小动物,便是对现实的准确反映。它们既是高傲的掠食者,更是森林中灵活适应的大师。
爱情与责任:一夫一妻的终生陪伴
如果说动画里的食猴鹰是“孤胆反派”,那现实中的它们,简直是“深情暖鹰”。
与“残暴”的形象不同,食猿雕的家庭观念极强——它们是忠诚的一夫一妻制动物,一旦配对成功,便终身不离不弃。只有在配偶去世后,它们才会重新寻找新的伴侣。
![]()
食猿雕夫妻(图源:Rich Lindie)
它们的求偶过程浪漫得出乎意料:雄鹰会在空中追逐雌鹰,用高超的飞行技巧展示力量。当雌鹰愿意接受时,会在半空中翻转身体,与雄鹰“对爪”,象征彼此的承诺。
![]()
食猿雕的求偶舞蹈(图源:DENR-Soccsksargen)
随后,雌鹰和雄鹰会共同搭建一个巨大的巢穴,往往位于高大树木的主枝上,用树枝、树皮和蕨类搭建。
雌鹰每两年才产一枚蛋,由夫妻俩轮流孵化近两个月。刚孵出来的雏鸟,像个“毛茸茸的小白球”,连体温都不会自己调节,必须由父母轮流守护遮阳避雨。它们要依赖父母照顾长达一年半,直到学会独立捕猎。因为育雏周期漫长,食猿雕一生可能只养大几只后代,这也是它们种群恢复困难的原因之一。
![]()
食猿雕育婴中(图源:Philippine Eagle Foundation)
作为顶级掠食者,食猿雕在当地生态系统中处于食物链顶端。它们一定程度上控制着中型哺乳动物、爬行动物和鸟类种群数量,有助于维持森林的物种结构与健康。在保护学中,菲律宾鹰被视为一种“伞形物种”(umbrella species):保护它的栖息地,就等于保护该区域内众多其他动植物的生存环境。
换句话说,食猿雕不仅仅是一种标志性猛禽,更是雨林生态健康的守护者。
食猿雕的濒危困境与守护希望
然而,现实对食猿雕却异常残酷。它们长期被列为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等级:极危(Critically Endangered)物种。根据种群研究估计,野外成年食猿雕仅剩不足400只。
其主要威胁之一是栖息地的丧失。低地热带雨林被砍伐或改种为农业用地、伐木开发、矿业开采等,这使许多原始森林被破碎或消失。
![]()
伐木和开发对岛上的森林造成了沉重的破坏(图源:Kike Arnal)
很多鹰巢场所落在多个用途区(非严格保护区),因此很容易受到土地利用变更(如砍伐、开垦)的侵扰。
此外,人类打猎、陷阱误中、幼鹰被捕等行为也对其种群造成损害。年轻的食猿雕有时还会被猎人捕捉用于观赏或交易。
面对重重危机,菲律宾建立了一些保护机制与组织,其中最重要的是食猿雕保护基金会(Philippine Eagle Foundation, PEF)。自 1992 年起,基金会便在繁殖中心开展自然配对与人工授精实验,已成功孵育出多只雏鹰,为野外再引入提供了宝贵经验。但基金会强调,人工繁育个体必须经过严格训练,具备独立飞行与捕猎能力,才能真正适应野外生活。
![]()
基金会的一名工作人员用一只鹰木偶遮住手,喂养一只两个月大的雏鹰(图源:Kike Arnal)
保护行动并不限于实验室。基金会还推动社区参与,当地村落与原住民共同监测鹰巢、参与森林巡护与生态宣传,使保护工作更具持续性。食猿雕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但希望并不缺席。
从动画里的“反派”到现实中的“濒危物种”,食猿雕的故事告诉我们:野生动物的真实面貌,往往比刻板印象更丰富。希望有一天,提到“食猴鹰”,我们想到的不仅仅是童年阴影,还有那些翱翔在雨林中的“空中巨人”,留住它们,就是留住雨林的生机。
作者:刘若冰
审核:张云峰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研究员
本文在科普新媒体平台“蝌蚪五线谱”刊发,经授权发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