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在中国农业发展的长河中,杂交水稻的诞生让亿万人民摆脱了饥饿,高标准农田的建设让粮食产量稳步提升。
这些成就的背后,既有科研团队的潜心钻研,也有扎根土地的普通人的默默坚守。
重庆忠县一位农民,既没有专业的科研背景,也没有国家资金的支持。
仅凭一双布满老茧的手和一颗执着的心,就培育出了栽种一次可多年收割的再生稻。
一个普通农民为何会萌生培育新型水稻的想法,他的成长经历中藏着怎样的初心?
![]()
乡土滋养的初心
胡代书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重庆忠县马灌镇大凡村,这里群山环绕,稻田遍布。
他从小跟着父母在田里劳作的他,早早体会到了农民的艰辛。
春种秋收,日复一日的犁地、育秧、插秧、收割,不仅耗费体力,更需要常年重复劳作。
年轻时的胡代书曾当过木匠,走南闯北的经历让他比普通农民多了一份观察和思考。
![]()
上世纪70年代末,全国正在普查野生稻,他偶然听说野生稻具有很强的抗逆性,耐旱耐冷还抗病,这让他对田间那些不起眼的野生植物多了几分关注。
1979年土地承包到户后,胡代书和妻子分到了三四亩水田,重新回到田间的他,每天都在重复着繁重的农活。
他看着身边的乡亲们同样被插秧的辛劳困扰,心里渐渐萌生了一个念头,能不能让水稻种植变得轻松一些?
![]()
1982年春天,这个念头因为儿子的一句话变得更加清晰。
当时12岁的儿子放学后到田里帮忙插秧,干了没多久就嘟囔着,“年年都得插秧,要是只种一次能一直收就好了。”
妻子笑着说儿子“懒”,但这句话却像一颗种子,在胡代书心里扎了根,他开始更加留意身边的野生稻,希望能找到带有再生属性的品种。
![]()
同年春天,胡代书去梁平县走亲戚,在精华山的山坡上,他发现了一片颜色墨绿、茎秆粗壮的植物,外形酷似水稻。
凭着之前对野生稻的了解,他猜测这可能就是稀缺的野生稻,当即挖了4株带回家里,栽种在房前的田头。
几天后,4株植物中只有2株存活下来,但它们长势茁壮,两个月后就长出了稻节,三个月后结出了带芒刺的谷穗,证实了胡代书的猜测。
![]()
更让他惊喜的是,收获后谷粒自然脱落,枯萎的稻茎却依然挺立,第二年春天,不仅脱落的谷粒发了芽,老稻茎也泛出新绿,开始了新的生长。
这种无需重新栽种就能自然再生的特性,让胡代书看到了希望,这正是他梦寐以求的“懒人稻”。
一颗梦想的种子已经埋下,但要让野生稻变成符合农民需求的再生稻,需要的不仅是想法,更是日复一日的坚守和不计代价的付出。
![]()
野生稻变身“金稻种”
胡代书清楚,野生稻虽然能再生,但颗粒小、产量低,要想推广开来,必须让它兼具高产、优质的特性。
于是,他和妻子商量后,把屋边的三分水田留作试验田,专门用来培育再生稻,其余田地则正常耕种,保障家人的基本生活。
为了丰富稻种资源,胡代书踏上了寻找稻种的路途。
他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走遍了四川、重庆、贵州、广西等地的农业站和田间地头,历时两个多月,收集到了100多个不同品种的稻种。
![]()
培育过程远比想象中艰难,没有专业的实验设备,胡代书就靠一支笔、一个本子,每天观察记录稻株的生长情况。
没有系统的育种知识,他就凭着摸索和请教,尝试不同的杂交组合。
从1982年到1985年,连续三年的实验都以失败告终,培育出的稻种要么失去了再生能力,要么产量依然很低。
![]()
身边的质疑声渐渐多了起来,邻里嘲笑他“不务正业”,家人也开始怀疑他的坚持,连孩子都觉得父亲“迷失了方向”。
但胡代书没有放弃,他心里始终想着,只要能成功一次,就能让无数农民摆脱插秧的辛劳。
1986年夏天,胡代书尝试用野生稻的花粉与高产水稻品种进行杂交。
![]()
他用小刷子小心翼翼地采集花粉,再逐一涂抹到不同稻株的花蕊上,每一个步骤都格外认真。
这次尝试有了新的突破,他发现两种不同稻花的花粉能够成功融合,这让他看到了希望。
他把这些杂交成功的种子小心收藏起来,等待合适的播种时机。
1988年初春,胡代书将这些种子播种到试验田,精心照料下,稻株长势良好,结出的稻粒比野生稻多了不少。
![]()
1989年春天,真正的奇迹发生了,前一年收割后留下的稻桩,竟然重新泛出嫩绿,抽出了新芽。
这意味着胡代书成功培育出了兼具再生能力和高产特性的水稻品种,他给这种稻子取名为“89-1号越年再生糯稻”,这也是世界上第一株人工培育成功的再生稻。
经检测,这种再生稻蛋白质含量高达8.7%,远超普通大米不到8%的含量。
出米率达到72%,也超过了普通稻谷67%的平均水平,而且抗倒伏、耐旱耐冷的特性十分突出。
![]()
再生稻遍地开花
培育成功只是第一步,胡代书深知,只有让更多农民用上这种稻种,才能真正实现减轻劳作负担的初心。
但这条推广之路,远比培育过程更加坎坷。
1993年4月,他为再生稻申请了发明专利,2000年1月22日,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授予他“越年再生糯稻”发明专利权,权限20年。
1995年,再生稻荣获国家“火炬杯”新技术成果博览会金奖,1999年又拿下首届世界农业成果博览会金奖。
![]()
荣誉加身,胡代书本以为推广会顺理成章,可现实却给了他沉重一击。
由于没有学历、没有职称,也没有学术背景,胡代书的科研成果始终难以得到官方推广系统的认可。
最初几年,再生稻的种植范围只局限在他家和周边几个村庄,即便他把收获的稻种免费赠给乡邻,也很难扩大种植规模。
![]()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再生稻的优势,胡代书决定亲自跑遍全国推广。
没有资金,他就向亲戚朋友四处筹借,瞒着家人开始了漫长的奔波之路。
那些年里,胡代书背着装满稻种的麻袋,乘坐绿皮火车走遍了海南、山西、广东、湖南等多个省份。
他去农业大学、去地方农科站、去乡村田间,一遍遍讲解再生稻的特性和种植方法。
![]()
可大多数时候都遭到拒绝,有人把他当成骗子,有人直接赶他出门,还有人直言“你是农民,不是科学家,何必自讨苦吃”。
最艰难的时候,他曾在一个村庄的农科站门口守候两天两夜,只为能见到站长,争取一次试种的机会。
常年的奔波不仅耗费了大量精力,还让他背上了沉重的债务,最多时欠款高达20万元。
![]()
家里的经济压力越来越大,妻子也对他的坚持产生了埋怨,胡代书甚至曾想过出售自己获得的纯金奖牌,来补偿家人。
但每当想到再生稻能给农民带来的好处,他就又咬牙坚持了下来。
2010年9月1日,《重庆晚报》对胡代书的事迹进行了报道,这篇报道迅速引发轰动,国内外媒体纷纷转载。
![]()
日本《朝日新闻》评价他“将改写水稻历史,使全世界受益”,网友们则称他为“中国第二个袁隆平”。
媒体的关注终于让再生稻获得了广泛认可,农业部门也开始重视这项成果。
全国11个省市的1000多个县陆续开始试种,累计种植面积达到2万余亩。
![]()
结语
胡代书的伟大,不在于他获得了多少荣誉,而在于他作为一名普通农民,始终扎根土地、心系乡亲。
科学不仅属于实验室,更属于热爱土地、勇于探索的劳动者,平凡人只要心怀梦想、坚持不懈,也能创造出不平凡的价值。
当我们端起一碗香喷喷的米饭时,不该忘记袁隆平院士的奉献,也该记得胡代书这位“农民科学家”的坚守。
他们用不同的方式,为中国农业的发展倾注了毕生心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