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三大淡水湖太湖,平均水深竟然只有1.9米?如今我国第一大淡水湖是鄱阳湖,平均水深8.4米,容积约260亿立方米,第一大湖则是青海湖,平均水深21米,容量743亿立方米。有人提出,将太湖通过人工进行扩建,变成超越鄱阳湖的中国第一大湖,可有效缓解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那么,这一构想是否可行呢?
![]()
太湖现状
太湖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缘,北临江苏无锡,南濒浙江湖州,西侧是江苏的常州和宜兴,东侧则与苏州为邻,总面积2578平方千米,水域面积2334平方千米,是长江三角洲的核心淡水湖,其年均出湖径流量约75亿立方米,蓄水量44亿立方米,每年可为长三角地区提供超21立方米的优质饮用水,同时对调解区域气候意义重大。但实际上作为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太湖平均水深只有1.9米,最大水深也不过4.8米,是一座典型的浅水型湖泊,与我们的北方邻居俄罗斯相比,俄罗斯的第三大淡水湖,是位于卡累利阿的奥涅加湖,平均水深30米,最大能够达到120米,美国第三大淡水湖密歇根湖,平均水深更是达到了84米,最大深度281米,那么,太湖为何这么浅呢?
首先,太湖有长江、钱塘江、苕溪等多条河流汇入,这些河流携带了大量泥沙,而太湖本身水流又十分平缓,缺乏强有力的水流搬运能力,导致大量泥沙会随时间在湖底沉积,多年累积下,河床逐渐抬高,太湖就会越来越浅。
其次,太湖处于长江三角洲的冲积平原之上,湖底本就平坦,更加剧了泥沙沉积,加上太湖并不是深盆式地质结构,并不具备形成深水湖的基础。
另外,由于历史上太湖周边的围湖造田、围网养殖等人为活动,也间接导致湖泊变浅。
![]()
如今每年仍有大约33.5万吨泥沙不断往太湖内倾倒,一旦雨季降水偏少,湖泊水位也会进一步下降,因此有人提出,为何不通过人工挖掘的方式,将太湖挖深呢?
人工扩建太湖的可行性
有人认为,挖深太湖不仅能储存更多淡水,缓解区域用水紧张问题,也能调控水资源,减少洪涝灾害,同时,也能进一步升级长三角地区的航运价值,利用太湖与长江等相互联结,为苏州、无锡、湖州等周边地区的水运经济提供更多可能。
构想固然美好,但也面临着多重现实困难。
首先是技术问题,以我国目前的疏浚技术,利用绞吸式挖泥船确实能将湖泊挖深,但太湖本身地质构造就是浅水湖,这种固定的地质环境,并非靠技术就能改变的。
其次是建设成本问题,以太湖的水域面积,每挖深一米,就需要开挖超23亿立方米泥沙,相当于100个西湖的水量,至少要开挖5米,才能达到一般深水湖的标准,那么,就需要挖大约90亿立方米泥沙。
我国建设上海水滴湖时,平均挖深3.7米,花费了5亿,动用了12艘挖泥船,340套挖塘机,每天3200名工人,耗费15个月才建成。
![]()
而太湖的面积是水滴湖的500多倍,建设难度也将呈百倍增加,按照这样的标准推算,将太湖挖深5米,就需要投足一两千亿元成本,另外还有上百亿立方米的泥沙该如何处置,又是一大难题,太湖周边又都是长三角人口密集区,根本没有足够空间堆放,如果通过航道、车辆调度,也很难支撑如此规模。
再就是生态问题,太湖生态系统完善,近年来水质也得到了一定改善,湖泊候鸟、水中鱼虾等特色物种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如果人工挖掘太湖,将破坏底栖生物栖息地,对太湖的生态系统将是毁灭性打击。
再就是太湖现有形态的改变,也会导致周边河网水位出现失衡等问题,汛期无法快速调蓄,枯水期湖水倒灌,对周围其他地区的防洪排涝产生影响。
总之,太湖浅水深光、河网交织,是鱼米之乡的基础,也是人与自然共同塑造的结果,并不需要强行改变,我国目前也正在通过清淤技术,缓解太湖泥沙淤积问题,通过合理的治理方式,维系太湖原生态框架,这才是既经济又有效的科学选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