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江北新区NJJBb070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01、02、03、06、07、08规划管理单元图则修改(公众意见征询)出炉,南京北站紧挨着铁路的南北两侧区域,地块性质发生了巨大改变。
![]()
先看西侧这部,乍一看商办(红色)和住宅(黄色)大面积减少,其中很多都变成了工业用地(土黄),很多人将其解读为住宅和商办大面积减少,北站变成了工业和研发为主体的区域。
但我仔细看了一下,实际上并非如此。
首先住宅并未明显减少,前后的变化更加准确的说法应该是纯住宅用地大面积减少,但实际上新增了多块商住混合用地(暗橙)。比如02-26地块、02-28地块、02-29地块、03-58地块,整体住宅体量并没有过大幅度的缩减。
![]()
这些商住混合地块,建筑高度均≤80米,有些≤60米。而之前的规划,所有住宅均为纯宅地。
纯宅地近几年在一些高端板块比较流行,但从实际的居住角度来说,一个完全没有底商的小区,日常的生活相当不便,下楼买点凉菜,斩只鸭子、吃碗面条等看似很日常的事情,却完全做不到。虽然小区环境安静,但老实说不太接地气,连买菜都得开车。
所以适当的底商还是很有必要的,哪怕小区四边只有一排有底商,也很能解决问题。
![]()
工业用地的确是增加了很多,但注意,这里的工业用地,全部都是一类工业用地,这种工业性质的生产活动是基本不产生污染和噪音的,大家不用担心。
关键来了,这些新增的工业用地可不是大家以为的厂房,用地性质显示,他们可与科研设计功能混合,比如02-04地块、02-17地块等,都是可以加入最高三成的科研功能。最让人惊叹的是其建筑高度,有些工业科研混合用地居然能达到100米。可见这里的工业用地,是最新的工业上楼模式,厂房在下方,上面是研发,在深圳那边较为多见,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
他的好处还是挺多的,因为多层结构大幅度提升了容积率,节约了土地。研发、中试、生产、办公等环节垂直布局在同一栋楼内,就很容易形成“上下楼即上下游”的高互动性。如果配合到位,将显著缩短产品从设计到落地的周期,也是产研结合非常好的模式。
这类建筑通常更加美观、也无污染,外表上和写字楼也没有本质区别,因此可以更好地融入城市中心,更好的获取交通、人才上的便利。生物医药、电子信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时尚产业等都非常匹配。
而这里的研发地块(亮橙),也多为混合型,有与工业混合的,也有与商业、办公混合的,比如03-60地块就可混合≤49%的商办功能,可见区域内依然可以有不错的商业生态。
会展西侧靠近河边的三角地块,全部变成了商办混合用地。另外地块大小也有变化,之前其实存在一些超小地块,但修改后地块更大,且部分河流走向发生了变化。比如02-17地块附近,其将河流导入了工研混合地块与商住混合地块之间,在景观上将两者做了一个小分割。
![]()
所以对于南京北站西侧铁路沿线来说,我认为不是简单的地块调整这么简单,而是从过去那种单纯的分区规划,变成了分区与垂直结合体的模式,是一次明显的深层次升级。不得不说南京江北在北站的设计层面很有想法,事实上也确实比较合理,很期待。
再看东侧铁路沿线,变化同样很大。
![]()
原来存在的一些商住混合地块,全部消失。同样加入了很多一类工业用地,但并不意味着研发变少,因为很多工业工地都可以混合研发设计功能,也是典型的工业上楼性质,高度也都不低。
![]()
看起来商办(红色)功能似乎没有了,但实际上部分科研用地,可混合近半数的商办功能。
![]()
当然这里也出现了纯粹的工业工地项目,比如右下角的5块地,高度均不超过60米。我认为也是比较合理的设计,因为这个地方背后就是铁路线和林场互通,存在较高噪音,南侧又都挨着山,所以不管是研发还是住宅都不太适合,但作为纯粹的工业区而言完全没有问题。
整体来说,南京北站沿线两侧的地块性质调整还是很不错的,既保留了分区规划的规整性,同时也避免了单纯分区带来的较为冷清的街区环境。
通过融入上下混合业态,在垂直空间创造出了丰富的变化,不仅提高了产业链的融合效率,同时也促进了街区的活力感,实现了功能的复合型表达。我认为这是极好的谋划与设想,很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