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纯粹的徐建权:永葆“少年气”的教育深耕者

0
分享至

行知路上旅社人

【代表人物】

徐建权,南京晓庄学院旅游与社会管理学院1997级历史学(师范)专业优秀毕业生。现南京市扬子第一中学党支部书记;南京市学科带头人、市优秀共产党员、区先进教育工作者、区德育先进个人。

【专业建议】

拥有教育情怀:不能把教育当作一份简单工作,眼中一定要有人。因为教师未来工作的对象是学生,争取做能影响孩子未来的老师;

扎实专业基础:不仅要学好历史相关知识,还要对专业承载的价值、学科蕴含的思维都要深度理解和熟练掌握,方能在未来工作中游刃有余;

积累必备素养: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持续保持阅读的热情,提升阅读能力;培养符合历史逻辑的语言和书面表达能力,适当富有文学性;培养自身的历史思维和历史意识;掌握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和课后活动、信息技术运用的能力。



从历史学专业师范生到专业的历史教师,这条成长之路始于1997年的那个夏天。徐建权高考后从家乡江苏兴化来到位于省城的南京晓庄学院北圩路校区,开启了学校政史系“首届本科班”的学习之旅。这段纯粹而美好的读书时光为他奠定了坚定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工作至今已有25年,徐建权尽管已经是荣誉等身的教育深耕者,却仍旧保留着纯真的“少年气”。

纯粹的求知时光培养了旺盛的好奇心

受高中历史老师的影响,徐建权养成了爱阅读和思考的习惯:“我们高中时没有太多课外书籍,但学校教师家属区的老师家里有许多藏书。他借藏书给我看的同时还会和我交流,教会我从历史角度正确认识现象,不要被表面现象所左右,鼓励我坚定地做自己。即便我们改变不了世界,也可以从微小处着手服务社会,学会客观地看待世界。”高考后,徐建权将历史学(师范)专业作为第一志愿,跨入了晓庄的大门。

回忆起大学时光,徐建权眼里仍旧保持着少年的纯真。那是师范生“包分配”的年代,没有找工作的烦恼,取而代之的是求知的纯粹。

晓庄求学时,徐建权不仅是学习上的佼佼者,更是班级“阅读与行走”文化氛围的营造者。“我们的班级阅读氛围很好,在当时12人一间的宿舍里,同学们谈论得最多就是历史与书籍。记得从我们宿舍里最年长的同学开始,我们每人介绍自己的家乡,有时候大家还会辩论一番,思想的火花在碰撞中迸发。”除了“宿舍辩论会”,徐建权还和同学们利用假期自发地开展“行走的课堂”。一到周末或者节假日,他就和同学们骑着自行车或乘坐公交车、火车,足迹遍布无锡、西安、曲阜以及南京的大街小巷、博物馆、名胜古迹等。他和同学们深入古籍图书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查阅一手资料;他们探寻南京的堂子街,发现那里不仅是旧货市场,更是太平天国的遗址;徐建权还和同学们自发组成“六朝史”研究的课题组,开展自发研究的同时拓宽了视野。晓庄读书期间纯粹求知时光和各种兴趣的碰撞,让徐建权工作后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好奇心。

徐建权表示,成长路上离不开晓庄恩师的指引:丰华琴老师的“心无旁骛搞学术”的精神,成为他学术追求的灯塔;周才方老师在“教材教法”中灌输的“坚定正确的价值观和有定力的教学创新”,是他站稳讲台的根基;图书馆、计算机及南师大社会学老师们的悉心指导,至今温暖着他。“记得我当时做毕业论文时,需要语音录入。我主动和学校的计算机老师、图书馆老师联系,寻求技术和资料支持时,老师们都会无条件地帮助我。我们首届本科班是晓庄和南师大联合办学的,这就意味着我不仅可以听到本系的课,还可以去南师大听社会学等其他课程。在南师大社会学老师的指导下,我还回家乡做了乡村调查,并得到老师的鼓励:‘可以报考他的社会学研究生’。”在晓庄读书期间,这种开放、包容、鼓励探索的氛围是徐建权成长路上最肥沃的土壤。

打破常规,创造工作中数个“第一”

2001年,毕业后的徐建权走上了初中历史教学的讲台。凭借扎实的基本功和旺盛的好奇心,他到工作岗位后创造了数个“第一”。

作为当时区域第一个上“历史活动课”的人,徐建权创新性地提出“布置任务、组织参观、撰写报告、解读心得”四个步骤,将课堂搬到网上,运用声光电、音乐和图片开展“网上纪念活动”,让听课的老师现场感动得落泪。

徐建权开创了“中考历史复习课”模式,在全区形成广泛影响力。他注重培养学生的结构化思维,让学生能拎出知识点,并看清其上下左右的联系。“学生思维提升后就不容易遗忘,并且越学越轻松。”

教学过程中,徐建权提出“从现实引入,主题结构式教学”的主张,以单元为阶段进行结构化展示。他带领学生了解历史的本质,不仅强调知识的网格化,更教会学生读懂知识背后的主导价值观。善于“打破常规”的徐建权用行动证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与优异的考试成绩从不矛盾。

作为南京市学科带头人,在教育同行心目中,徐建权就是“未见其人,但闻其课”的好老师。



心无旁骛的办学经历让薄弱校实现华丽转身

2017年,徐建权迎来职业生涯的一次重大转折,赴南京市扬子第一中学松杨路分校担任校长。4年后,他率领团队将一所濒临倒闭的薄弱校发展成社会认可、家长学生喜欢的家门口好学校。在此过程中,他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工作方法和思路。

说起带领学校起死回生的秘诀?徐建权说首先要有教育情怀。记得刚进学校时,他被眼前的凄凉景象震惊了:全校9个班共399名师生加上他这个新来的校长,全校共400人;学生运动跑道还是煤渣铺成的;老师就住在平房里。但徐建权丝毫没有气馁,反而下定决心:“既然我来了,就要尽最大努力,把学校建设好,绝不能办一所‘漂亮的薄弱学校’。”

为了重振教师信心,作为校长的徐建权带头实干。他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主动接待社区、物业,争取社会资源,扭转口碑。伴随着新校区建设、修缮,每过一段时间,他主动在会上向老师们汇报学校建设进展,鼓励老师和学生们从行为、习惯上转变。他常说:“我们的一言一行代表着学校的形象,我们每个人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做到‘人屋匹配’。文化不是贴在墙上的口号,而是浸润于心、内化于行的自觉。”2017年南京下了场大雪,装上新空调的教室里温暖如春,时任校长的徐建权和师生们的心更近了。

短短4年时间,到徐建权离任时,学校的排名大幅提升——在全区初中校内跃居第二梯队、上升10余名;在校生人数增至885人;年级扩至21个班;学校也从“无人问津”变为“择校热门”。这段心无旁骛的办学经历,被他视为一笔宝贵的财富,并凝练成“乡村学校华丽转身”的成功模型。作为全区“创业先锋”,徐建权的现场报告激励了更多人。


如今,重新回到南京市扬子第一中学的徐建权,最大的快乐是站在讲台上和培养青年教师。在他的引领下,学校先后培养出了3名区学科带头人、多个市一等奖获得者。他正在思考构建一个“学科发展模型”,就像一部永不停歇的电梯,让更多青年教师可以随时加入,共同提升,让传承无止境。


通讯员 高湧 杨雪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戴明夷 刘惠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现代快报 incentive-icons
现代快报
以“讲真话办实事树正气”为办报宗旨、以“新新闻新文化”为特色定位的新型主流媒体。
105086文章数 140685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