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县,静卧于河南省中部,恰处黄淮平原与伏牛山余脉的交融地带。这片土地自古以来便是南通云贵、北达幽燕的交通要冲。如今,京深、焦枝、漯宝三条铁路在此衔连,许平南、南洛两条高速公路于此交汇,而在平顶山市叶县任店镇的山沟里,一座老厂的残垣断壁,仍默默诉说着一段三线建设的峥嵘岁月——这里曾是原四机部国营红光机械厂(4057厂)的旧址。
![]()
1971年11月,红光厂在此选址建厂,其前身是四机部叶县五七干校,因此当地百姓习惯称其为"四机部"。在那个出于国防建设战略考量的年代,一批"老中青"技术骨干背着行囊、携家带口,从五湖四海奔赴这片偏远之地,将一所干校逐步打造成军工重镇。鼎盛时期,厂区聚集了数千名职工,机器轰鸣与人间烟火交织,让寂静的山乡焕发勃勃生机。
作为主要生产军用短波电台和坦克电台的军工企业,红光厂的生产车间始终弥漫着严谨与专注的气息。从微小的电子元件到完整的电台整机,每一道工序都要经过严苛测试,容不得半点马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企业响应军转民号召,开发的欧丽音响迅速风靡全国,更远销苏联、东欧等国际市场。在军工领域,该厂生产的中小功率短波单边带电台,长期占据全国60%以上的市场份额,为我国国防通信事业和国民经济建设立下汗马功劳。
![]()
1989年,按照三线调整搬迁政策,红光厂自筹数千万元资金搬迁至郑州西郊,成为全国"三线"搬迁企业的先进典型,受到国务院三线办表彰。1994年,红光厂改制为郑州欧丽电子(集团)公司,企业依旧活力不减,与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邮电部537厂合资生产的HJD-04数字程控交换机,填补了河南省不能生产大型数字程控交换机的空白;与郑州燃气公司合资研发的IC卡智能燃气表也广受市场认可。如今,人防警报系统、智能燃气表、动力烟雾机、HID强光战术灯等成为主导产品,其中新型HID强光战术灯更填补国内空白,广泛应用于公安、武警、军队等领域,续写着昔日的辉煌。
叶县这片土地不仅孕育了工业传奇,更走出了一位解放军上将——贾廷安。作为叶县本地人,他曾在红光厂挥洒青春,后调任四机部办公厅秘书,逐步成长为军队高级将领:2003年12月任中央军委办公厅主任,授予中将军衔;2011年7月晋升上将军衔,成为全厂职工的骄傲。
回溯红光厂建厂初期,一切都需从零开始。技术、设备、人才的匮乏,并未阻挡三线人的脚步。大批应届毕业生和"知识青年"白天投身实验、生产与设备调试,夜晚挤在抗震棚和简易房里,借着煤油灯的微光整理数据、钻研技术。孩子们的酣睡声与大人们的讨论声交织,构成了最质朴的生活图景。与成兰铁路沿线的众多三线厂区一样,这里的发展根基,正是这群年轻人的坚守与奉献。
比厂房建设更动人的,是三线人之间跨越地域的温情。一位本地姑娘与厂里技术员喜结连理时,娘家人送来十几斤土豆和两只老母鸡,轻声嘱托"给在外乡谋生的孩子们补补身子"。这份朴实的馈赠在厂区传开,成为许久不散的温暖话题。大礼堂里饭菜飘香,职工家属们的眼中却难免藏着一丝担忧——他们不知道这座深山里的工厂,明天是否会因政策调整而搬迁或变动。
![]()
对技术的执着,刻在每个红光人的骨子里。军用电台的精密性,要求生产者必须练就过硬本领。厂里曾举办技术竞赛,悬赏一张煤票征集短波抗干扰方案——在那个物资按计划分配的年代,这已是重奖。为了这份荣誉,年轻人们常常半夜拆解模拟板钻研,只为能带领团队征战省级赛场。久而久之,厂区流传着一句戏言:"在厂里想混日子可行不通,厨房里的刀功都不如实验室里的钳工。"这并非夸张,而是对精益求精的生动诠释。
忙碌的生产之余,厂区的娱乐生活也充满烟火气。"八一"建军节遇上厂运会时,篮球场被二百多名观众挤得水泄不通,孩子们吹着口哨助威,大人们呐喊声震彻山谷,即便奖品只是一把铝制饭勺,大家也拼尽全力争夺。夜晚的厂俱乐部露天场地,是观影的好去处。当《闪闪的红星》上映时,孩子们齐声呼喊"潘冬子"的名字,大人们也跟着欢笑,光影流转间,驱散了深山的孤寂。
逢年过节的氛围更是令人怀念。厂区内彩旗飘扬,厨房里佳肴飘香。职工们自发带来自家腌制的咸菜、卤味分享,厂区外的农民也带着新鲜蔬果赶来,换取厂里的盐巴和肥皂。大家围坐一堂,不分彼此,脸上都洋溢着"咱们是一家人"的自豪与喜悦,那份淳朴的情谊,在岁月中愈发醇厚。
时光荏苒,八十年代悄然落幕,外部世界的巨变也波及了深山里的厂区。信息闭塞、交通不便的劣势逐渐显现,"厂子要维持生计可真是难了"成为大家心照不宣的担忧。年轻人们开始向往山外的世界,盼望着"何时能进城"。当搬迁郑州的消息传来,有人揣着两百元钱和一本《新华字典》就踏上征程,再归来时,已是省城新厂区的"开拓者"。
如今,叶县山沟里的老厂房依旧屹立,只是早已换了模样。一位老工人曾私下感慨:新厂的机器操作更熟练,工作也更稳妥,却再也喝不到老厂那口古井甘冽的水,见不到那些围绕在身旁的老乡的孩子们。
回望那段三线建设岁月,那是一群人在时代洪流中,用青春与热血书写的奋斗史诗。有大红标语迎风飘扬的辉煌,有厂门口被麦秸扫得纤尘不染的整洁,也有厂房最终闲置的遗憾。但对每一位4057厂的亲历者而言,那些灯下钻研的夜晚、稻草枕头下的憧憬、邻里互助的温情,早已沉淀为生命中最珍贵的记忆,成为永不褪色的三线精神图腾。
(本文根据炔方的文章修订 图片来自网络 龙山编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