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了12年签了无固定期限合同,以为是‘铁饭碗’,却被公司用‘绩效不达标’逼离职”“集团划转业务,让我跟子公司重签合同,工龄直接清零”——2025年以来,这类“隐形裁员”纠纷在劳动仲裁案件中同比上升18%,无固定期老员工成了重灾区。很多人误以为无固定期限合同能“保终身”,却不知企业正用包装得看似合规的套路,规避经济补偿和社保责任。作为深耕社保领域多年的博主,今天就拆解这些套路的真面目,教你3招精准破局,守住工龄、补偿和社保三大核心权益。
![]()
先看清2025年企业最爱用的3种“合法裁员”套路,每一种都暗藏陷阱,专挑老员工的软肋下手。
第一种是“调岗降薪+冷暴力”组合拳。企业常拿劳动合同里“可根据经营需要调整岗位”的条款当挡箭牌,把技术骨干调到后勤岗、市场经理调到前台,薪资直接砍半,美其名曰“岗变薪变”。更隐蔽的是“在职失业”操作:取消打卡权限、踢出工作群、不分配任何任务,让你每天坐“冷板凳”;或是安排超出能力范围的杂活,比如让程序员搬货、设计师整理仓库,故意让你难堪。很多老员工气不过主动辞职,刚好中了企业“零补偿裁员”的圈套。
第二种是“量身定制”绩效差评。你前几年绩效都是优秀,2025年突然被定个根本完不成的KPI——比如月销售额从50万涨到150万,或是同时管理10个毫无关联的项目。绩效评价全靠上级主观打分,哪怕你提交了完整的工作成果,也会被以“协作能力不足”“态度有问题”打差评。之后企业安排一场跟岗位无关的“走过场”培训,转头就以“不能胜任工作”为由解除合同,看似合规,实则全是暗箱操作。
第三种是“划转子公司+工龄清零”。集团化企业借着“战略调整”的名义,把老员工转到子公司,忽悠你重签劳动合同。新合同里会悄悄写“入职日期为签订当日”,直接清零之前十几年的工龄;社保公积金按最低工资标准缴纳,年终奖、补充医疗等福利也大幅缩水。等你签完字才发现,不仅无固定期限合同的保障没了,未来哪怕被辞退,经济补偿也只能按新工龄计算,少拿一大笔钱。
这些套路看似“有理有据”,实则大多触碰了法律红线。2025年10月上海高院明确裁判口径:劳动合同约定的“可调岗”条款,不能成为企业单方面强制调岗的“免罪金牌”,调岗必须满足“岗位匹配、薪资相当、地点合理”三大原则,否则就是违法。而根据《劳动合同法》第40条,企业以“不能胜任”解除合同,必须提供量化的绩效标准、客观的工作成果对比、有针对性的培训记录,证据链不全就是违法解除,需支付2N赔偿金。
关于工龄计算,《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10条早已明确:劳动者非因本人原因被转到新用人单位,原工龄必须合并计算,企业不能单方面清零。值得关注的是,2025年人社部最新数据显示,在这类纠纷中,70%的企业都存在社保欠缴问题——有些企业裁员时故意断缴社保,有些则在划转子公司时降低社保缴费基数,这些行为都可被劳动监察部门查处。
针对这些套路,老员工不用慌,掌握这3招就能精准维权,守住自己的合法权益。
第一招:“留痕为王”,固定所有关键证据。维权的核心是证明企业行为违法,这就需要提前收集四类材料:一是劳动关系证明,包括劳动合同、工资流水、社保缴纳记录、工牌、考勤记录,哪怕没有书面合同,微信工作群消息、客户沟通记录也能作为辅助证据;二是企业“套路行为”证明,比如调岗通知书、降薪邮件、绩效差评表、转岗协议,尤其是口头通知的重要事项,一定要通过微信文字确认,同时保留沟通录音(注意不侵犯他人隐私);三是工作成果证明,近12个月的项目报告、数据报表、客户好评、获奖证书等,能直接反驳“不能胜任工作”的说法;四是工资与工龄证明,近12个月的工资条、个税缴纳记录,可作为经济补偿的计算依据,工龄越长,补偿金额越高。
第二招:“坚守阵地”,拒绝被动违约。面对企业的套路,盲目对抗或辞职都不可取,关键是“不犯错、不签字、不缺位”。收到不合理调岗降薪通知后,要通过邮件、微信文字等可追溯渠道,明确表示不同意,说明“新岗位与劳动合同约定不符、降薪幅度不合理”,同时强调自己会继续在原岗位正常上班;哪怕被踢出工作群、没活干,也要按时打卡,用水印相机拍下班照片、工位视频,证明自己正常履职,避免被企业扣上“旷工违纪”的帽子;遇到绩效差评、自愿离职协议等文件,坚决不轻易签字,若必须签字,一定要在旁边注明“不同意此评价/协议,理由:XXX”,同时提交书面异议给HR和上级。
第三招:“依法追责”,善用维权渠道。如果企业执意违法操作,可按步骤维权:第一步,与企业协商,明确指出其行为违法,要求恢复原岗位、补缴社保或支付合法补偿(违法解除需支付2N赔偿金,即工作满1年赔2个月工资;合法裁员需支付N+1经济补偿,未提前30天通知多付1个月工资);第二步,协商不成可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携带证据材料反映情况,2025年多地已开通“老员工维权绿色通道”,处理周期缩短30%;第三步,申请劳动仲裁,向企业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交申请,诉求可包括支付赔偿金、补缴社保、确认工龄连续计算等,仲裁裁决具有法律效力;第四步,对仲裁结果不服的,可在规定时间内向法院提起诉讼,必要时可拨打12348法律援助热线获取专业帮助。
需要特别提醒几个关键知识点: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不是“不能裁”,而是企业裁员时需优先留用,若被合法裁员仍能获得经济补偿;企业以“经营困难”裁员时,必须提供连续亏损的财务报表、审计报告等实质证据,且需提前30日通知工会、向劳动部门报备,否则就是违法;裁员后6个月内企业重新招用人员的,需通知被裁员工并优先招用。
社保权益是维权的重中之重,企业裁员时若未缴齐社保,或划转子公司时擅自降低缴费基数,员工可在维权时一并要求补缴,社保部门会依法责令企业改正并加收滞纳金。经济补偿的计算基数是近12个月的平均工资,包括基本工资、奖金、提成等,企业不能只按基本工资计算。
2025年的职场环境中,无固定期限合同是老员工的“护身符”,但不是“免死金牌”,真正的保障是对法律政策的了解和维权意识的提升。企业的“合法裁员”套路,本质上是为了节省用工成本,却忽视了老员工的工龄贡献和法定权益。而老员工要做的,就是识破这些套路,用合法手段守护自己多年积累的劳动成果。
作为社保博主,一直认为职场维权不仅是个人诉求,也是在推动企业规范用工。如果你是老员工,是否遭遇过类似的“套路裁员”?你是如何应对的?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历和看法,让更多人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也别忘了转发给身边的职场朋友,尤其是持有无固定期限合同的老员工,让大家一起识破套路、守住权益。
#社保##打工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