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市场资讯
(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报)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近期,在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的舞台上,一场特殊的“乡村变革”正在悄然上演。大赛首次设立乡村振兴专项赛项,7个赛项聚焦乡村发展的关键领域,以技能为笔,描绘出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大赛设立乡村振兴专项赛项对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意味着什么?全国技能大赛如何体现国家重视乡村振兴的导向和社会对乡村振兴人才的需求?促进乡村振兴发展相关的技能人才需要掌握哪些技能?乡村振兴技能人才培养如何实现从赛场到市场的转化?本报记者进行了采访——
![]()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关键在人。
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上首次设置乡村振兴专项赛项,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赛项包括农机智能化技术、中式烹饪(羊肉烘烤)、农产品食品检验、育婴、养老护理、餐厅服务、中式面点等,通过“以赛为媒、以技为翼”,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专业围着产业转
技能人才培养跟着需求走
在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上,开封技师学院教师张乾坤摘得农机智能化技术赛项金牌。联合收割机作业参数维护、电控发动机故障诊断维修、电气系统搭建与排障……每一项操作,都直接服务乡村现代农业。
“乡村振兴专项赛项的设置给我们指明了方向。以前学农机,方向较模糊,缺乏明确的实践目标。现在学院根据赛事调整了实训内容,新建智能农机实训平台和智能网联模拟系统,均对标比赛标准建设。赛事就像‘桥梁’,把乡村所需技能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让更多学生愿意留在乡村领域、服务家乡。”张乾坤说。
张乾坤的带队老师侯旭友表示,大赛首次设立乡村振兴专项赛项,释放出国家对“懂技术、接地气”人才的重视。“河南是农业大省,过去年轻人觉得学农机‘不洋气’,现在大赛让大家看到智能农机能进行精准种植、物联网监控,是‘技术活、有前景’。这两年报考农机专业的学生明显增多,不少学生比赛回来说‘要跟着比赛学技术,回乡帮农户搞智能种植’。这就是赛事的吸引力。”
![]()
在农产品食品检验赛项中,河南化工技师学院检验检测产业学院教师姜雨荷担任裁判员。她曾获得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化学实验室技术项目金牌。她说,赛项聚焦蔬菜、粮食的农药残留和重金属检测等关键环节,体现了国家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高度重视。规范检测不仅有利于推动农业标准化生产,守护“舌尖上的安全”,还有利于帮助乡村农产品开拓高端市场、打造特色品牌,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以赛促训”不仅为检测人员提供交流平台,也吸引更多年轻人学习相关技能,壮大专业质检队伍,为乡村产业提供技术支撑。
大赛体现了国家对乡村振兴的高度重视,也回应了社会对懂技术、能服务乡村的专业人才需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教授陈建伟表示,首次设立乡村振兴专项赛项是一个强有力的政策指挥棒和社会风向标。这对技能人才培养意味着一种结构性转向和价值重塑。它释放出清晰的信号:国家技能人才的培养体系正加速从传统工业制造领域,向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等乡村振兴的关键领域全面拓展;它明确提升了乡村民生类技能(如育婴、养老、烹饪)和智慧农业技能(如农机智能化)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吸引力,引导职业院校和社会资源加大对这些“接地气”且“高需求”领域的投入。这充分表明,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人才振兴,国家正着力打造一支“懂技术、善服务、爱农村”的专业化队伍,为乡村注入内生动力。
在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童天看来,竞赛源于人类生产生活实践。乡村振兴专项赛项的背后,是农业科技现代化、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以及乡村人才振兴的迫切需求,这体现了国家对高素质技能人才在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的高度重视。通过赛事引导,能够让更多劳动者将关注点转向乡村发展所必备的实用技能,促进技能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合,形成以赛促训、以赛促学、以赛促产的良好生态。专项赛项精准对接乡村产业发展新需求,推动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融合创新,强化了技能人才在农业产业链升级中的支撑作用。
以赛育人以赛促技
培育复合型乡村振兴人才
技能比赛是培养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通过高标准、实战化的赛事训练,青年技能人才不仅提升专业能力,更形成复合型技能,助力乡村产业发展与人才振兴。
在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中,内蒙古通辽市职业学院护理系教师孙亚辉获育婴赛项优胜奖。她说:“育婴项目首次纳入乡村振兴专项赛,不仅提升了育婴员的社会认可度,让更多人看到岗位的专业性和价值,也为乡村地区开辟了新的就业渠道和技能提升路径。许多乡村正在开展育婴员培训,该赛事能够吸引更多年轻人学习一技之长,既服务本地家庭需求,也拓宽就业渠道,助力乡村人才振兴。”
![]()
大赛为技能人才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也激励他们投身技能成才之路。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中,郑州商业技师学院教师王雪获得中式面点赛项金牌。她表示,赛场不仅比拼面点的口感和造型,还要算成本、搭营养,考验综合能力。中式面点师早已不是“只管做”的角色,而是需要懂食材搭配、成本控制和创新设计的“全能手艺人”。
王雪认为,中式面点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是助力乡村发展的产业。赛事不仅为面点师正名,还能将家乡食材制作成特色餐品或伴手礼,带动当地产业发展。她感慨道:“以前说自己是面点师,别人可能只当是做小吃的;现在拿了国赛金牌,大家都认可我们的手艺,也看到了它与乡村振兴的联系。这不仅是个人的荣誉,更是整个行业被看见、被尊重的过程。”
![]()
围绕乡村振兴发展,技能人才究竟需要掌握哪些能力?在童天看来,技能大赛的选拔评价更突出“择优”,注重职业属性和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综合能力。技能竞赛源于生产劳动,但又在一定程度上高于生产现场的职业活动,具有综合性特征。“乡村工匠”活跃在田间地头、农户家中和产业一线,以技艺赋能生产、以服务连接民心,是打通乡村振兴“最后一公里”的关键力量。
他认为,乡村振兴专项赛的选手不仅要具备扎实技能、应变能力和创新意识,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乡土情怀与服务意识。乡村振兴需要的是既懂技术、又接地气的复合型人才,他们能将先进科技和精湛技艺转化为生产力,以创新精神和责任担当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乡村工匠”的成长路径,折射出新时代乡村对复合型、实用型、创新型人才的迫切呼唤。
建立长效机制
促进技能人才赛场向市场转化
技能大赛不仅是选拔人才的平台,更是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实现技能成果落地的重要纽带。从赛场到市场,技能人才如何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价值?参赛选手和教师各有实践探索,专家学者也提出指导建议。
结合农机智能化技术赛项,侯旭友表示,“赛场到市场”的成果转化主要靠“校企合作、场景落地”。通过校企合作与实训基地建设,学生掌握的智能农机故障诊断、联合收割机作业维护等技能可直接服务农户。同时,将比赛案例融入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校就练市场所需技能。不少农机合作社也因此直接来学院招聘比赛学员。育婴方面,孙亚辉将先进操作方法和育婴理念融入日常教学,引入情景模拟训练,并开展社区公益培训,让比赛成果服务乡村和社会。中式面点方面,王雪将赛场标准化流程做成实操手册,把创新思路转化为课堂课题,模拟国赛考核模式,使学生既能操作、又能设计,实现赛场经验向就业能力的落地转化,增强个人竞争力。
童天表示,要构建“赛-育-用”融合一体化的人才发展机制,通过赛事发现人才、通过培训开发人才、通过产业平台使用人才,形成闭环链条。推动将大赛优秀选手纳入地方乡村振兴人才库,强化政策扶持与资源对接,鼓励参赛者参与农技推广、产业帮扶和创业带动项目。建立校企地协同培养机制,针对区域特色产业需求开展定向孵化,促进技术成果落地转化。不断完善技能人才评价制度,打通职业发展通道。以赛事赋能产教融合,通过将赛事深度嵌入“校企地联合创新平台”,依托产业园区、农业合作社和技能实训基地等实体机构,为技能人才提供持续性技术支持与创业扶持,鼓励地方结合特色产业布局,打造区域性技能人才孵化中心,促进项目落地与资源集聚。完善荣誉激励机制,提升“乡村工匠”的社会地位、自我认同感和职业归属感,真正实现以赛育才、以技兴乡。
“推动乡村振兴的技能人才应是具备专业技能+市场意识+数字素养的复合型人才。专业技能是基础,市场意识是关键,数字素养则是必备增量,要实现从赛场选手到市场能手的转化,核心在于打通赛-训-产-创四位一体的链条。不能为赛而赛,必须强化产教融合,让竞赛标准对标产业标准,让训练内容融入真实生产场景。”陈建伟表示,要大力加强创业创新教育,鼓励选手不仅成为优质的从业者,更能成为乡村产业的“领头雁”和创业者,把赛场上的高精尖技术,转化为田间地头的生产力和老百姓餐桌上的好产品。
陈建伟表示,增设乡村振兴赛项是一次精准对接国家战略的重大创新。未来关键在于以大赛为契机,建立长效的人才培养与转化机制,实现技能促产业、产业促振兴,让技能人才成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工匠和中坚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