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特斯拉创始人埃隆·马斯克再次成为舆论焦点。
这一次的争议,不是因为他的火星计划,也不是因为他在X(原Twitter)上的惊人言论,而是特斯拉内部造车团队的集体叛逃现象。
更令人关注的是,马斯克在AI领域的布局中,试图通过“用中国人打败中国人”的策略赢得竞争,这背后隐藏的矛盾与风险引发了广泛讨论。
![]()
首先,特斯拉的造车团队曾是电动车行业的标杆,但如今却陷入了核心成员大规模离职的困境。
Model Y项目负责人伊曼纽尔·拉马基亚和Model 3与Cybertruck项目的资深员工西丹特·阿瓦斯蒂相继离开。
这两位拥有8年资历的核心人物,是特斯拉技术创新的关键力量。
除此之外,今年以来,北美欧洲制造与销售主管、电池团队负责人、超算项目主管等多位高管也纷纷离职,甚至连Optimus机器人项目负责人都在今年6月悄然离开。
这种规模的人员流失,显然不是偶然事件。
据特斯拉前高管透露,离职潮的根本原因在于马斯克的战略转型。
他将资源从造车转向自动驾驶出租车和人形机器人等AI领域,这让造车团队感到被边缘化。
马斯克宁愿降低Model Y和Model 3的价格以清库存,也不愿投入资源研发下一款全新车型。
这种“缝缝补补”的策略违背了汽车行业持续创新的规律,而被寄予厚望的Cybertruck销量也未能达到预期。
今年前三季度,该车型仅售出1.6万余辆,远低于马斯克此前承诺的年销数十万辆目标。特斯拉的传统业务正面临创新停滞的危机。
与此同时,马斯克将更多的精力放在AI领域,试图通过xAI公司赢得全球AI竞争。
而在这场竞争中,他选择了一条充满争议的策略——“用中国人打败中国人”。
根据数据显示,xAI旗下的Grok团队中,华裔工程师占比超40%,其中不少人毕业于清华、浙大等顶尖高校。
马斯克甚至在公开场合盛赞这些华裔工程师“远超中国本土的AI人才”。然而,这种策略并非没有隐患。
今年,马斯克的xAI公司提起诉讼,指控前工程师薛晨立涉嫌窃取Grok核心代码和商业机密。
这起事件暴露出xAI内部的信任危机。
连特斯拉的欧美造车团队都能集体叛逃,xAI的华裔工程师团队中出现“家贼”似乎也不足为奇。
对于依赖跨文化团队的企业来说,这种信任危机无疑是巨大的管理挑战。
马斯克正在面对来自内外部的双重压力。
一方面,他痴迷于AI领域的突破,试图用AI业务取代传统造车业务;另一方面,他的团队却因战略转型而士气低落,甚至选择离开。
更大的隐忧在于,他试图通过“我们的中国人”击败“中国的中国人”的策略,可能会进一步加剧内部的不稳定。
这种“皇帝防着皇帝”的管理悖论,或许正是马斯克帝国最大的危机。
最终,马斯克的这场棋局究竟能否成功,仍是未知数。
特斯拉的造车梦之队用“叛逃”表达了对现状的不满,而xAI团队内部的信任危机也在加剧。
对于马斯克来说,这既是他个人的豪赌,也是他必须独自承受的风险。
至于“用中国人打败中国人”的豪言,或许最终只会成为信任瓦解的伏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