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3日,从国家卫生健康委在江苏扬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传来消息,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有了新动向。
这次发布会以“推广三明医改经验、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为主题,详细介绍了各地医改的具体做法和成效。
![]()
数据显示,三明市12家医院今年1-8月医药总收入下降3.33%,但医疗服务收入同比增长5.64%,占比51.41%。
这表明医院正从依赖药品耗材转向依靠医疗技术服务。对康复科来说,这是利好信号——康复专业能力正在直接转化为收入和薪酬增长的核心依据,也契合国家卫健委“1+N”薪酬机制强调的绩效与贡献导向。
“1+N”到底是什么意思?
“1”是原有薪酬基数——也就是上一年度核定的稳定薪酬总额,确保大家收入不会因政策变化出现大幅震荡。
“N”是动态增量,根据医院的运行情况与政策导向进行调整,重点来自三个方面:
医院绩效考核:
包括服务质量、运营效率、患者满意度、科研创新等。如果医院整体表现越好,增量越多,员工自然能分享到更多收益。
科研绩效:
国家、省级课题及科研成果也会体现在薪酬中。对临床科研来说,这是实实在在的支持。
基层帮扶成效:
医联体建设、对口支援、提升基层能力等公益性工作,也首次被更明确地纳入薪酬激励。
换句话说,“N”让薪酬增长与医院发展绑定,不再只靠编制、不再只看成本,而是更多看“做得好不好”。
院内分配:向一线岗位倾斜
可能大家最关心的是:这些政策如何落实到我们每个人的收入上?
在这方面,新政给医院更多自主分配权,允许根据岗位价值、技术难度、风险强度等因素进行差异化激励。例如:
·关键岗位、紧缺专业可能获得更明确的倾斜;
·学科带头人、博士等高层次人才会有更灵活的薪酬形式;
·更强调工作量、服务质量、患者评价等“真实贡献”。
简单来说,就是医院整体实力越强,能够获得的薪酬增量就越高,而医院在分配时,也会更多地向临床一线、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倾斜。
但听上去还是有些宽泛……具体到康复科等科室,基本工资和绩效到底是如何落地执行的?
三明实践:4:6的平衡之道
这两天,一位在三明工作的同行分享了他们医院的年薪制执行情况:基础年薪40%,绩效年薪60%。
他们曾试过基础年薪占 90% 的模式,但稳定性太高反而削弱了工作动力——“大家都不太愿意收病人”——最终调整为现在的 4:6。
这个比例之所以被越来越多医院认可,就是因为它兼顾两件事:
·稳定性:固定部分提高后,大家的基本生活有保障。
·激励性:60% 的绩效能动态反映真实工作量和服务质量。
值得注意的是,包括康复科在内的多个科室,基本工资占比都有了一定提高。
意味着临床一线包括康复医师、治疗师等固定薪酬部分增加了,这无疑增强了收入的稳定性和可预期性。
各位同行,对于这个基础工资与绩效4:6的分配模式,你们怎么看?
· 欢迎点赞、在看、分享到朋友圈 ·
内容来源:康知了
编辑丨云自闲
本文系“康知了”综合整理原创稿件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
—本文部分内容为广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