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侯佳欣)“以健康为中心是医疗服务价值的根本回归和内涵深化。它推动行业从被动诊疗向主动健康管理拓展,这意味着我们的工作重心不再局限于‘已病’的治疗,而是要前移到健康促进、疾病预防和慢病控制等‘未病’领域,服务范围与价值都将得到极大提升。”
11月18日,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党委副书记肖学华在由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健康时报、生命时报联合主办的第二十届中国经济论坛医院高质量发展及科技创新分论坛上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与此同时,挑战也很现实,它要求我们在服务模式、人才结构和评价体系上进行深度转型。但这也正倒逼我们打破惯性、创新发展。”
![]()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党委副书记肖学华。医院供图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创建于1963年,是湖南省首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目前年服务门急诊人次近190万,年住院人次超8万。近年来,该院以中医药科技创新驱动医院高质量发展,成绩颇丰。2024年,该院中医药科研成果转化总额达到9000万元,推动了一批具有明确临床价值与市场前景的核心成果落地应用。
“这些成果主要体现于以下两大方向,一是院内制剂,我们依托名老中医经验方和临床有效方,研发并转化了多个疗效确切的院内制剂,这些制剂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二是‘治未病’与‘大健康’产品,我们孵化了一系列将传统食疗智慧与现代健康消费需求相结合的产品,服务于亚健康人群的体质调理与日常养生。”肖学华说。
医院也在不断创新服务模式和工具,提升患者满意度。2020年,该院开通互联网医院,推出微信小程序线上医疗服务。近年来,医院融合智慧化技术与人文关怀举措,针对患者诊前、诊中、诊后全流程持续发力,深入推进智慧医疗。湘中医远程诊疗智慧云平台自运行以来,门诊转诊1.37万余例,住院转诊1.26万余例,共计服务患者35.19万余人次。
“面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我院率先开展了‘中医内镜 AI 融合技术创新’项目,探索中医药与 AI、内镜技术的跨界融合,推动中医诊断标准化、客观化发展。”肖学华表示,AI 技术不会是中医的替代者,而是赋能传统智慧的得力工具。以上述项目为例,对着舌头“拍张照”,就能初步排查胃肠疾病,这将不再是梦想。
在肖学华看来,医院的长久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助力。近年来,医院瞄准学科建设人才需求,厘清学科人才发展路径,实施“杏林优才”双百工程培育计划,推进海外高级访问学者项目,对复合型人才和临床型人才分类培养,构建起“领军人才、拔尖学科带头人、骨干人才、青苗人才”为主体的创新型人才梯队;与此同时,不断健全符合医院高质量发展需要的人才评价体系,完善人才激励保障措施,不断增强人才对医院的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
“‘十五五’时期,医院将围绕以下几方面工作发力:一是深化中医药与现代科技融合;二是构建‘中医药 +’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三是打造‘医—研—企— 政’协同转化生态。” 肖学华说,未来,医院将持续激活中医药创新发展动能,让传统中医药在新时代焕发更强生机,为保障群众健康、助力健康中国建设注入更坚实的中医药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