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布新文件,重点关注网红医生,为流量制造健康焦虑将被严惩,随着直播、短视频的高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大众获取健康知识的第一入口,然而,信息爆炸的背后,也潜藏着越来越多的风险,近期,国家卫生健康委等三部门联合发布的《医务人员互联网健康科普负面行为清单(试行)》,无疑是对当前混乱局面的精准回应,这份清单以十条红线的形式明确了互联网医疗科普中的禁区,既是对行业规范的补充,也是对“网红医生”乱象的有力警醒。
![]()
近年来,健康科普在网络上蓬勃发展,本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它突破了传统渠道的局限,让更多人用更便捷的方式接触医学知识,许多专业医生运用简单、通俗、有趣的方式,将复杂的医学问题拆解,让大众能够真正“看得懂”“用得上”。
![]()
然而,当流量与利益开始裹挟内容创作,一些背离初心的行为便悄然滋生:夸大病情制造恐慌、宣称“神药神医”、虚构病例博眼球、甚至违规直播导诊带货……这些行为不仅搅乱了科普生态,更直接伤害公众对医疗体系的信任。
![]()
在这样的背景下,负面行为清单的出台显得尤为必要,它不仅明确告诉医生“哪些不能做”,更是在提醒整个行业:互联网不是“治病救人之外的第二战场”,而是医学精神延续的新空间,医生在网上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观点,都可能影响成千上万普通人的健康选择,因此,流量越大,责任越重。
![]()
网红医生”之所以受到关注,是因为他们兼具医疗专业性与传播能力,然而真正的价值不在于流量,而在于是否持续输出科学、严谨、有效的健康知识,越是在镜头前,越要把持住专业底线,越是粉丝众多,越要谨记医者仁心,医学不是娱乐,不允许夸张炒作,科普不是变现工具,不可以玩弄焦虑,唯有坚持专业主义,把复杂的医学问题讲得更透明、更易懂,才能真正发挥互联网科普的力量。
![]()
当然,医生的自律远远不够,监管同样是构建健康生态的重要支柱,医疗主管部门应持续强化医德医风建设,用典型案例警示行业,互联网平台也需完善内容审核机制,扶持高质量科普,遏制伪科普的滋生蔓延,对于触碰底线的账号和内容,必须严格处罚,让“违规成本”真正高于“违规收益”。
![]()
健康科普是专业与责任的结合,也是科技时代赋予医务人员的新使命,让互联网成为传播科学、普惠大众的清朗阵地,需要医生自律、平台尽责、监管发力,更需要全社会共同维护,唯有如此,健康传播才能真正走向正轨,让信任在网络空间生根发芽,对此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