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通讯员乔颖11月17日报道:日前,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专业委员会2025年学术会议暨中德精神分析连续培训项目(简称“中德班”)落地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二十五周年纪念活动在沪隆重举行。本次会议以“百年求索:从文化碰撞到心灵共鸣”为主题,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精神分析大师与新锐学者,历届学员从五湖四海发来视频祝福,共同见证这一里程碑时刻。
![]()
“中德班”始于1997年昆明,于2000年正式落户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在肖泽平教授、张海音教授、仇剑崟教授等专家的推动下,项目在四分之一世纪里建立了完整的课程体系和督导制度,以其“长程、系统、严格”的办学特色,被誉为中国心理治疗界的“黄埔军校”。截至目前,已累计培养超过两千名精神分析治疗师,这些专业人才遍布全国各医疗机构、高校和咨询机构,成为中国心理健康事业的重要力量。
![]()
在学术会议现场,新老学员的代际对话令人动容。首批学员代表在发言中回顾了项目发展历程:“从1988年昆明首个心理治疗讲习班,到如今枝繁叶茂的培训体系,我们见证了中国精神分析从启蒙到成熟的全过程。”与会专家指出,项目的独特价值不仅在于严谨的学术传承,更在于其开创性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员经历从理论到实践、从技术到理念的全面蜕变。
![]()
项目在推动精神分析理论中国本土化方面取得显著成果。学者们从《易经》的变通智慧中寻找灵感,在儒家文化伦理框架下重新诠释心理动力,借助道家思想理解心灵的自我调节。针对中国来访者家庭本位的价值取向、含蓄的情感表达等独特心理特征,治疗师们在保持理论精髓的同时,发展出更适合中国文化语境的干预方式。
持续深化的国际合作成为项目发展的坚实桥梁。德国专家Alf Gerlach在致辞中表示:“‘中德班’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双向的智慧激荡。”据悉,包括马佳丽女士在内的多位德国专家因对项目的突出贡献,先后获颁上海市“白玉兰纪念奖”。
![]()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项目面临专业培训资源分布不均、原创理论建设突破等挑战。为此,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于2024年成立心理治疗学院,2025年启动国内首创的心理治疗师规范化培训项目。这些建立在“中德班”二十五年探索基础上的创新举措,标志着中国心理治疗人才培养进入标准化、系统化的新阶段。
这座被誉为“中国精神医学重镇”的学术殿堂,在守护国人心灵九十载的历程中,见证了“中德班”二十五年的茁壮成长。展望未来,项目将继续秉持开放包容、守正创新的精神,为中国特色心理治疗体系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