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奥派经济学)
![]()
文丨张是之
昨天文章《税痛比想象中更强,房地产税的真正阻力》,简单聊了聊房产税的问题,其实就是征税面临很多现实问题,不是嘴上说解决就能解决的。
不过评论区还是有人支持房产税,还是对这事抱有幻想,还是想通过征税来解决贫穷和不公的问题。
所以今天再简单说几句,跟大家分享一个雨果《悲惨世界》里记录的真实的“悲惨世界”。
昨晚直播被掐,禁播一天,明天中午直播,欢迎预约↓↓
![]()
我不太爱看小说,但是我知道,文学作品往往是社会经济最真实的记录者。
在《悲惨世界》中,雨果并非只是一位讲故事的小说家,他更像是一位敏锐的社会学家,借他笔下的人物来揭露当时法国底层社会的悲惨。
其中有一段这样写道:
在法国的农村中,有一百三十二万所房子都只有三个洞口;一百八十一万七千所有两个洞口,就是门和窗;还有三十四万六千个棚子都只有一个洞口,那就是门。这是因为那种所谓门窗税才搞到如此地步。
这里边描述的历史背景其实是,当时法国有一种税,叫作“窗户税”,就是根据一座房屋窗户的多少来征税的。
穷人呢,为了少交几个税钱,不得不堵上窗户,只留下一个洞口作为门,就像穴居的动物一样。
“窗户税”的起源,要追溯到1690年代初期的英国,当时的威廉王和他的国会陷入了财政绝境。
当时为了争取民心,新王朝废除了一项招人痛恨的旧税——“壁炉税”。
更早的“壁炉税”要求税务官,每隔六个月闯入民宅,清点壁炉数量。
这种做法严重侵犯了英国人极为看重的私有产权,激起的民怨在1688年光荣革命时达到了顶峰。
威廉王废除它时,曾被歌颂为“永垂不朽的德政”。
但是要知道,废除税收容易,但是搞钱就更难了呀。
当时各种战争、各种欠款,都需要真金白银来填补。
怎么办呢?1696年,天才般的“窗户税”诞生了。
它的逻辑在当时看来无懈可击,首先是不会直接侵犯私有产权,税务员只需站在马路上数窗户,不必闯入屋内,不与纳税人接触,就可以知道窗户数量。
其次是无法隐匿,窗户长在墙上,根本藏不住。
最后很多人觉得这个税很“公平”,房子越大、窗户越多,这户人家就越富有,就应该多征税。
最开始,这还是一项相当温和的税收。
每栋拥有十扇窗户以下的房屋仅需缴纳固定的两先令,这在当时对于底层劳工来说,两先令相当于两到三天的全部工资,咬咬牙还能忍受。
但是,想想都知道,哪有这么简单。
随着时间推移,政府的贪婪本性暴露无遗,原本低廉的税率开始不断攀升。
以一栋拥有15扇窗户的体面中产住宅为例,在1696年税法刚颁布时,这户人家每年需缴纳6先令。
然而到了1808年,同样这栋房子,需要缴纳的税款飙升到了68先令。
短短百年间,税负暴涨了超过11倍。
这68先令意味着什么?在当时,这笔钱足以支付这栋房子整整两个月的租金。
更阴险的是,政府不仅拔高了上限,还降低了下限。
起征点从最初的10扇窗户,一度被苛刻地压缩到7扇。
这意味着,哪怕是勉强糊口的底层家庭,只要想让家里的两个房间都透进点光亮,就立刻成了税务官眼中的“肥羊”。
面对重税,英国人发挥了极致的避税智慧。
人们开始用砖块封死窗户,留待日后需要时再凿开,有人干脆建起整层没有窗户的卧室。
我找了几张图片直观得给大家呈现一下。
![]()
![]()
我在前天文章《基建狂魔的账,到底是怎么算的?》也说过,成本不会消失,它只会转移,这个“窗户税”的成本也在转移。
在城市化、工业化推动下,英国租赁屋、贫民窟式公寓迅速增多。
但房东并不是慈善家,面对高昂的税负,而贫穷的租户又付不起更高的租金,房东只能做出理性但好像是冷血的选择。
大量廉租房的窗户被砖块封死,租户不得不住在光线差、通风差的房间里。
结果就是,征税带来的一个“悲惨世界”,伤寒、天花与霍乱在这些黑暗的角落里疯狂滋生。
很明显,这项“窗户税”原本也是声称是向富人征更多税,房子越大窗户越多,但最终的代价却被残酷地转嫁给了最底层的穷人。
“窗户税”在英国持续了150多年,直到1851年才被废除。
从它的兴亡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项税目典型的“生命周期”。
它起源于财政危机,税赋的课征主要是出于当时的急需,比如战争或债务。
最开始征收的时候说的好听,承诺是“暂时”的,但后来大都演变成永久性立法。
为了减少阻力,征税金额最开始很低,但一定会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加码。
而纳税人则千方百计地逃避,比如封窗户,从而使得税赋扭曲了人们的行为与决策。
随着税制的“成熟”,副作用也开始逐渐呈现出来,而且日益恶化。
最后,人们实在是受够了,伴随着全国性的抗议运动,政府才被迫废除这个税赋。
历史并不会简单重复,但总是惊人的相似,是不是各位?
今天,当我们再次讨论房产税或其他新税种时,我希望各位能够重新认识一下今天看上去很荒诞的“窗户税”。
英国法国的这些“黑历史”提醒我们,一项税收绝不仅仅是财政报表上的数字,它还会实实在在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影响城市的建筑风貌,甚至直接决定很多人的一生如何度过。
最后,让我们重温路易十四的财政大臣科尔伯特那句冷酷而精准的名言,他简直是太懂了:
“课税的艺术,就是尽力拔最多的鹅毛,但让它们发出最小的声音。”
![]()
在新的税收靴子落地之前,保持警惕,理解税收的底层逻辑,也许是我们唯一能做的准备。
如果觉得说的在理,欢迎各位给个一键三连,多一份传播,就会减少一分堵住“阳光”的可能。
2025年11月18日,于家中。
欢迎预约直播↓↓
我的奥派经济学通识课↓↓
防失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